長期以來,CPI和PPI數據是我國宏觀調控特別是貨幣政策制定的重要依據。雖然去年全年CPI和PPI數據與去年年初政府計劃數字相比有所偏高,然而從季度和月度數據來看,去年四季度之后,特別是11月和12月,CPI和PPI數據呈現出加速下滑的態勢。這些變化顯示出怎么樣的經濟信號,我國今年的貨幣政策又會有哪些轉變呢? 近日,在"上海新年論壇"期間,《中國經濟周刊》記者就當前我國貨幣政策走向等相關問題專門采訪了本刊專家、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長李揚。 貨幣政策不確定性加大 2008年10月26日,央行行長周小川在向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五次會議做匯報時稱,未來通貨膨脹形勢有可能出現交替和反復。此言一出立即受到海內外關注,并被解讀為央行對于貨幣政策調控的難度已經加大。 李揚向《中國經濟周刊》表示:"這是周小川行長基于當時情況作出的判斷,而目前情況已經有所改變,貨幣政策已經需要與時俱進,物價下跌的跡象已經非常明顯了,物價下降的趨勢也比較明顯。因而,現在應該對如何防止物價出現過快下跌的問題進行思考。" 去年末,物價指數出現明顯轉向,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08年11月份,我國PPI為2.0%,CPI為2.4%,兩者都創下近期新低,而在2008年1月份,我國的CPI、PPI則分別處于7.1%、6.1%的高位。 李揚坦言:"今年我國貨幣政策的不確定性的確在加大。‘金融30條’中的第一條對于貨幣供應量有兩個說法就能夠判斷出這一點。在該條中,一方面說,爭取廣義貨幣供應量M2增長17%左右;同時還提出,GDP增長與物價上漲之和約3至4個百分點的增長幅度作為全年貨幣供應總量目標。" 在李揚看來,按照今年的經濟形勢,M2怎么算最多也只增長15%左右。從這一點就能看出,今年中國經濟的不確定性很大,從而導致貨幣政策的不確定性也很大。 據悉,1月6日,央行研究局課題組發布的報告預計稱:"2009年GDP增長為8%左右,CPI在3%以內。"那么,按照央行提供的貨幣供應量增長的根據,增長率也只能維持在15%,無法實現央行自己提出的爭取增長17%的目標。 不過,李揚強調指出,雖然兩種提法存在出入,但這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金融30條"的第一條表明了貨幣政策制定者所要透露的清晰態度,即增長17%的提法是中央政府想借此表明所要采取貨幣擴張的政策態勢,希望通過彰顯擴張的貨幣政策從而為經濟重新走上增長的路徑發揮作用。 經濟存在流動性陷阱風險 事實上,在2008年的下半年,我國經濟通脹的壓力逐步釋放,進入四季度,價格漲幅有加速下滑的態勢。而與此相伴,通貨緊縮的風險卻正在抬頭。而這似乎也進一步說明了為什么在2008年9月之后,央行的貨幣政策會出現了這樣的"大轉向"。
免責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
門窗幕墻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為
門窗幕墻網獨家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在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
門窗幕墻網違反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文系本網編輯轉載,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作者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