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預測未來中國的設計單位將有兩種主要的形式。第一種是超級綜合型設計大院,可以完成幾乎所有的設計相關業務,所謂的“設計總承包商”。另一種是小型的專業化設計事務所,如廚房設計事務所、衛生間設計事務所等,走上律師行業中個人律師事務所的相似道路。
越“下游”的行業,話語權越小。此處的“下游”,和河流的上下游關系,又并不相同。房地產和設計院,嚴格說來只屬于上下級關系,而非上下游關系。房地產的產品,并不像流水線生產一樣,會由房地產這一“上游”部門,轉到“下游”部門設計院。而是兩者處于一種類似于從屬的關系。設計院類似于房地產的編外部隊。也許雖然不直接隸屬于房地產企業,但設計院所做之事,無外乎是把房地產的概念和策劃進行完善、演繹,再將設計作品返還給房地產企業。因此它的利潤空間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房地產,沒有多少議價權。國內部分地產企業自己的設計院如綠城集團的綠城設計院和綠城東方設計院,萬達的萬達商業規劃設計院,直屬于集團,他們利潤空間的天花板更無需贅述。
房地產是一個資源整合型的行業,而建筑設計則更多地是從事技術領域的工作。在房地產任職的人員能夠更多的接觸到各項資源,認識各類的人,和不同類型的人、事、物打交道,更容易成為一個“全才”、“通才”,他們提到的更多的一個詞叫“眼界”。相比之下,設計院的設計人才,往往面對的是電腦,面對單調的軟件界面,解決工程技術、設計的問題,更多的會成為“專才”。對于個人未來的發展而言,兩者相較,房地產任職人員,有更大的轉型空間;設計院人才,則有更穩定的職業技能提升作為保障(這也就是大家通常所說的,一入地產企業可能就沒有了專業回頭路)。
在不遠的將來,比中國落后的印度、東南亞等地,也會成為建筑業的新興市場。并且,在筆者有限的聽聞中,已經有很多中國的工程公司、材料企業在金三角等地,從事地方性的相關項目工作。
這里值得一提的是農村市場,有部分人對農村市場保有很大的期望。規劃領域中的城鄉規劃在近幾年逐漸開始成為學術熱點,建筑領域也有部分優秀的建筑公司和設計師,如臺灣設計師謝英早幾年更是在鄉土建筑中如魚得水。然而壞消息則是,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推進,農村大量的年輕人開始遷居城市,實力稍弱的也逐漸遷往縣城,而在農村留下來的,多半是留守老人。年輕的子女們,大多認為沒有必要修繕老家的房子,因此,農村的建設需求,實際上已經變得非常小。城市的建造師,所幻想的農村建設處女地,其實已經不復存在。在那里要解決的不是增量,不是存量也不是效能等問題,而是“空巢”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