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可以說是光伏產業的幸運之年。在中國光伏產業走向復蘇之際,全球新能源產業也隨著世界對環境氣候問題的關注而產生正向推動。全球光伏市場也迎來一陣春風。那么2015年光伏市場究竟發生了什么?光伏行業究竟經歷了什么?對于即將到來的2016,光伏產業又做了哪些準備?
全球光伏市場
太陽能是開發潛力最大但已開發比例最低的能源類型,也是未來唯一能夠消除資源匱乏地區對化石能源依賴的能源,開發與利用太陽能已成為世界各國的經濟發展戰略。
在2012年以前,以德國、意大利、西班牙三國為代表的歐洲區域為全球光伏發展的核心地區。截至2012年底,歐洲裝機規模占全球總裝機規模的70%。2013年以后,中國、日本、美國三國接過了歐洲的接力棒,成為主要增長區域。
2014年,中、日、美、英排名前四,均超越了德國、意大利、西班牙這些傳統歐洲光伏大國。其中,中國和日本的新增并網裝機容量超過了全球新增40GW中的一半。發展中國家南非和印度也開始崛起。
2015年,中、美、日與新興市場引領全球光伏發電的增長。國際能源咨詢機構IHS預計2015年全年全球新增光伏裝機總量將達到57.85GW,其中亞洲地區占全球新增裝機總量的比重為60%、美洲為22%、歐洲為15%、中東與非洲為3%。
2016年,IHS預計全球新能源政策將保持不變,全球新增并網光伏裝機容量有望突破64.54GW,其中亞洲占56%、美洲占29%、歐洲占11%、中東與非洲占4%。
國際能源署(IEA)預計未來太陽能發電占世界電力供應總量的比例有望在2030年達到10%,2040年達到20%,2050年達到27%以上,21世紀末將達到60%以上。
中國光伏市場
2002年的“送電到鄉工程”揭開了我國分布式光伏發電的序幕。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中國年新增并網光伏裝機總量分別為2.4GW、4.732GW、10.857GW和12.516GW。同比增速分別為500%、97%、129%和15%。
2013年到2015年,中國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支持太陽能發電,中國光伏發電迎來了爆發式增長。IHS預計2015年中國全年新增裝機總量可達到17.72GW,同比增長42%左右。截至2015年9月底,全國光伏發電裝機總量已達到3795萬千瓦,提前完成了十二五規劃中35GW裝機總量的目標。
專家預計,“十三五”期間中國每年新增光伏裝機總量將達到20GW左右。展望未來,政府強有力的支持政策,不斷下降的光伏組件制造成本和融資成本,將有利于光伏發電企業維持豐厚的利潤,光伏發電企業投資積極性將維持在較高水平。影響光伏發展的限電問題和融資難的問題在“十三五”期期間將得到妥善解決。
1、太陽能發電的特點
1.1、儲量無窮,普照大地
每年到達地球表面的太陽輻射能約為130萬億噸標準煤,其中約10萬億噸可供人類開發利用,僅需其中的0.2%便可滿足當前全球一年的能源消耗。目前太陽系尚余約50億年的壽命,因此太陽能可以認為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能源。與其他能源相比,太陽能為開發潛力最大但已開發比例最低的能源類型。2014年,全球僅有0.9%的電力來源于太陽能發電,而風電、水電及不可再生能源發電的比例分別為3.1%、16.6%和77.2%,光伏目前的開發地位與其巨大的儲量地位相悖。除儲量無窮外,太陽能還是全人類共有的資源。整個地球每個區域都有太陽光照,這是任何其他能源不具備的優勢。因此對太陽能的利用,能夠消除資源匱乏地區對化石能源的依賴,造福全人類。
1.2、直接轉換,就地應用
嚴格意義上說,地球上的能源都來自于太陽能,生物質能、水能和風能本質都是太陽能通過二次或多次轉換而來。唯有光伏轉換,是直接通過太陽的輻射將太陽能轉換為電能。其發電原理為:在陽光的照射下,半導體硅片內產生電子--空穴對;在P型硅和N型硅形成的PN結的內建電場作用下,空穴--電子對產生分離;帶正電的空穴向P型硅區域移動,帶負電的電子向N型硅區域移動,從而形成電勢差;在外加負載的情況下,電流便能接通從而持續供電。盡管目前大規模生產的光伏電池(以占市場份額90%晶硅的為例)僅有17%~20%的轉換效率,然而這種直接轉換方式能夠省去挖掘、運輸等一系列利用化石能源所需的高額成本,做到就地利用。并且相對于其他能源類型來說,光伏發電占用土地面積更少,對土地的地理要求也更為寬松。分布式發電能夠直接在廠房屋頂建成,就地消納,省去電網傳輸的過程。
1.3、清潔安全,低碳環保
光伏太陽能在能量轉換過程中無廢渣、廢料、廢水、廢氣排出,也無噪音產生,更沒有核電發電廢料泄露的顧慮。而在硅片、電池組件等生產過程中產生的污染物可以經處理后安全排放。在霧霾日漸嚴重的當前,降低硫、碳的排放對改善空氣質量至關重要。發展光伏能源則能夠顯著降低碳排放。目前部分光伏電站已能夠開發碳排放交易產品CCER,減排的同時增加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