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窗幕墻網】十一黃金周房地產成交表現不及預期,品牌房企降價促銷不斷,業主維權事件頻發,多地出現土地流拍,人們開始擔憂:地產業即將進入“寒冬”嗎?
信號一:房企下調土地儲備量
近期房企都非常謹慎,對新拿地項目持觀望態度。一方面是由于目前土地價格較高,另一方面,各家房企一致認為,明年地產行業形勢不如今年,以如此高的價格去拿地,風險較大。
之前激進拿地的房企,已開始戰略收縮。近期拿地較多的皆是國企背景或者已經偏保守的房企。專業人士表示:不能說“寒”已經到來,但至少房地產的“春天”已經過去。最近幾家大房企,共同的感覺是今后一兩年地產市場不會太好,一些企業已經為“過冬”做好準備。很多地產集團已經下調了明年的土地儲備量等指標,有些甚至取消了原來的拿地計劃。
土地儲備量的下調,表明今后兩年地產市場的供應量將大幅下降。近幾年,居民的購房需求已被提前透支,加之樓市調控政策持續收緊,未來地產市場的需求也將有所下降。據了解,今年1-8月,全國土地流拍數量高達890宗,并且下半年以來土地流拍明顯增加。
土地供應方面,9月住宅類供地環比下降33%,同比下降43%。土地成交方面,9月住宅類土地成交環比下降17%、同比下降26%。
信號二:融資規模銳減
據數據統計顯示,今年9月,40家典型上市房企融資總額為443.11億元,跌破“黑五月”最低值451.17億元,環比2018年8月的602.73億元大幅減少26.48%,再創2018年全年度歷史新低。作為房企融資的重要渠道,信托融資規模也出現了大幅下降。
近期,房企土地融資項目銳減,反映了開發商新拿地、新開工項目的急劇下降。根據益信托數據顯示,2018年9月,房地產信托規模564.76億,而8月,這一數字為684.17億,9月集合信托投入房地產資金凈減少近120億元,環比下降17.5%。而這一數據與幾個月前的地產信托“一枝獨秀”形成鮮明對比。
信托業協會數據顯示,2018年2季度,信托資金配置到房地產領域的規模為25072.49億元,比一季度的23710.76億元增長了1361.73億元,其占信托資產的比重由10.99%提升到12.32%。上半年,房地產在新增信托資金配置領域中的地位不斷提升。
信號三:成交量持續下滑
據統計數據顯示,今年9月,51個典型城市成交量為3476萬平方米,環比下降了7%,其中二線城市成交下滑最為顯著。
10月雖然尚未結束,但從國慶期間的周度數據來看,成交情況也不容樂觀,31城環比大降近7成跌至歷史低位,同比也下降了27%。
其中一線和三四線城市基本保持了和去年同期的成交熱度,二線城市因前期需求透支和近期調控的不斷加碼,成交持續乏力,各城市成交量跌多漲少,已然出現了階段性的購買力“瓶頸”。
信號四:融資門檻提高
近段時間,公司地產信托業務風控較為嚴格,主要在做央企、國企之類的大品牌。今年以來,信托公司對地產業務非常謹慎,一些激進的房地產企業堅決不碰,哪怕這些房企的排名或經營業績靠前,也不可能碰。
今年年中,信托公司提高了風控門檻,年初時,公司還在為房企百強提供融資,年中調整之后,基本上只做房企前50強了。從細分市場來說,對于三四線城市的地產項目,原來有些大型銀行還會給全國性大開發商的項目提供貸款,但近期大型銀行已經不做三四線城市的項目了。主要原因在于銀行擔心三四線城市棚改貨幣化暫停后,項目風險加大。
此外,從統計數據可以看出,目前,三四線城市的房價有些回落,有些城市不只是漲幅的回落,房價已經在下跌了。
信號五:房企現金流緊張依舊
房企的融資利率去年在年化8%—9%之間,上半年基本維持在10%以內,從七、八月份開始,房企前50強在信托的融資成本已經突破10%,排名靠后的企業融資成本甚至可達15%。
隨著金融機構風控門檻的提高,房企融資渠道不斷收緊,很多銀行為了提高資金使用效率,上半年就已將貸款額度提前發放。
此外,有證券機構測算數據顯示,在存續地產債中,2018年到期償付規模為1613億元,是2017年的2.3倍,其中下半年是上半年的近3倍。可以預計,下半年,房企的現金流將更為緊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