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窗幕墻網】時光荏苒,日月如梭。回顧2018年防水行業市場,可謂喜憂參半。
行業經濟效益明顯提升
國家統計局統計數據顯示,2018年1~10月份,781家規模以上防水企業主營業務收入為1028.31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15.5%,比去年同期增加3.4個百分點。
據中國建筑防水協會預計,2018年,行業主營業務收入將達到1200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13.3%。
面對房地產市場增速放緩的壓力,防水行業延續了去年增勢,市場規模快速增長。這得益于高鐵、地鐵、機場、水利設施、管廊等大規模的國家基礎設施建設給防水行業帶來的商機。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原材料成本也在不斷上升。從2018年初至10月,瀝青價格一路飛漲,從不到3000元/噸,漲到近4300元/噸,一舉創下近4年來新高。瀝青作為防水材料用量最大的原材料,價格持續上漲對生產企業造成巨大的成本壓力,極大壓縮了企業利潤空間。
此外,HDPE、聚酯切片、丙烯酸等也都在年內創出近年新高。
因此,在與行業人士交流的時候,多名企業家表示,企業的銷售份額增加了,但利潤卻增長幅度不大,這是一個值得觀察的問題。
要警惕高水平產能重復建設
近三年來,由于環保的壓力,很多防水企業不得不搬遷,建設新的生產基地。有了新基地,肯定要上新的生產線。
據中國建筑防水協會統計,僅2015~2016年兩年,行業引進各類防水卷材生產裝備30多條,已超過1985~2015年改革開放30年我國引進生產線總和。
2018年,東方雨虹青島、濮陽、唐山分別引進自德國克勞斯瑪菲、美國阿迪、意大利BOATO等先進工藝裝備和智能化控制系統的生產線,或開始投入使用,或開工建設。8月,科順南通工廠引進意大利Boato生產線的第一批合格卷材入庫;8月18日,遼寧大禹重慶長壽生產基地正式投產;9月,雨中情泰州生產基地進口意大利納迪尼的瀝青卷材生產線調試成功;10月,宏源防水第5條阿迪生產線在東北生產基地成功投產;12月,藍盾華南生產基地引進的行業首條意大利進口歐利來全自動數字化多功能卷材生產線……
此外,三年來,還有很多防水企業新上了國內的防水卷材生產線,保守估計至少有一兩百條。
這一方面是好事,說明大中型企業技術裝備水平在不斷提升,行業產能升級取得重要成果。但同時從側面又反應出一個問題,那就是產能過剩。
根據工信部最新的《建筑防水卷材行業準入條件》,新建和改擴建改性瀝青類(含自粘)防水卷材項目單線產能規模不低于1000萬平方米/年,新建和改擴建高分子防水卷材(PVC、TPO)項目單線產能規模不低于300萬平方米/年。
防水行業防水卷材生產線開工量嚴重不足的弊病已存在多年,似乎業內已經視若無睹了。
實際上是,絕大多數防水企業的營銷能力與他的生產線設計產能是不匹配的,導致生產線有一半的時間是處于閑置狀態,這是極大的浪費。
從目前看來,行業需要警惕高水平的產能重復建設。
當前防水市場已經趨近于飽和狀態,市場增量條件變化復雜,防水產業的發展走勢或發生變化。在產能過剩的背景之下,行業市場競爭的殘酷性會進一步加劇。
品牌集中度進一步提升
據媒體統計,防水行業的東方雨虹、科順股份、蘇州建研院、凱倫股份、飛鹿股份等五家上市企業2018年前三季度總營收123.13億元,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13.70億元。
而據國家統計局的統計數據,1~10月份,781家規模以上防水企業主營業務收入為1028.31億元。前三季度應該在900多億元。
由此可見,五家上市企業的市場占有率在百分之十以上。在資本的助力下,防水行業第一梯隊和第二梯隊之間的市場占有率差距在逐步拉大。
相對其他傳統的建材產業,防水行業的利潤并不薄,因此在業內企業積極擴張的同時,不少行業外的大型企業也嗅到了發展的“新生機”,爭相跨界防水行業。
2018年年2月12日,株洲飛鹿8800萬元收購湖南耐滲塑膠工程材料有限公司100%股權。
2017年年底到2018年,一年時間內,三棵樹宣布在安徽明光、四川邛崍、河北保定、福建莆田自建四個防水材料生產基地。
2018年12月12日,三棵樹宣布擬以2個多億元現金方式收購廣州大禹防漏技術開發有限公司70%的股權,正式進軍防水行業。
從資金實力和品牌影響力看,這些大品牌擁有一定優勢。隨著“跨界大鱷”以及行業龍頭企業加快擴張步伐,提高行業集中度的同時,也使得中小企業面臨極大的壓力。
行業生態需要修復
競爭激烈、需求增速放緩、產能過剩,防水行業要如何應對?
目前防水行業存在的主要矛盾表現為:一是品牌產品與假冒偽劣、非標產品間的矛盾。二是社會日益增長的品質需求與行業有效供給不足間的矛盾。
我們已經擁有世界領先的防水卷材生產設備。非常遺憾,這些造價幾千萬的先進生產線生產的依然是偏重于高能耗、低附加值防水卷材產品,有的甚至是非標產品,導致我國建筑滲漏頻發的現狀并沒有得到根本改觀。
2018年11月8日,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官網通報建筑防水卷材產品質量國家監督抽查結果,結果顯示,本次共抽查了124家企業生產的124批次建筑防水卷材產品,其中,有13批次建筑防水卷材產品不符合標準的規定,防水卷材產品不合格率為10.48%。
放眼望去,很多企業到現在還保持著傳統的競爭思維方式:低價競爭、生產非標。
在下游需求進一步萎縮、全行業產能進一步擴張帶來行業低利潤的現實前,部分企業發展所依靠的中低端產品單一、附加值不高、競爭力不強,越來越難以支撐起龐大的公司規模、員工數量帶來的包袱,使得企業在產品結構調整、轉型升級,甚至最基本的環保設備改造方面都步履維艱。
在此背景下,2018年5月份,中國建筑防水協會在上海召開了第二次會長工作會議,研究了行業發展對策,達成了發展共識。“共識”從行業現狀出發,堅持新的發展理念,提出了“深化行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全面淘汰落后產能和非標產品”“促進行業價值回歸”“促進行業重組整合”等19條舉措。
同年12月的防水年會上,中國建筑防水協會秘書長朱冬青更提出,“我們要構建行業全產業鏈質量提升。全面淘汰落后產能和非標產品,堅持綠色發展和創新戰略,強化產品質量安全,深化行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整合重組,加強行業自律。行業今后將加快制定頂層設計、打開需求側天花板,為行業提供新動能。推進建筑工程標準和質量提升,加快編制全文強制國家標準《建筑和市政工程防水技術通用規范》,提高防水設計使用年限、防水設防要求及防水定額標準和工程造價,擴大市場高品質有效需求。推動建立防水工程質量保證期制度,鼓勵優秀企業率先公開承諾產品質量和工程質量保證年限。不斷探索建立防水工程質量保證和保險機制,培育一個以市場調節為主的公平競爭市場環境。正視全產業鏈質量提升的短板施工服務,建立一支職業化的防水工隊伍。創新行業發展,提升行業價值,修復行業生態,規范行業秩序,全面開啟高質量高效益發展新局面。”
全產業鏈質量聯動
值得慶幸的是,盡管我國經濟正在面臨下行壓力的挑戰,與防水行業密切相關的固定資產投資和房地產業增速將趨緩,但我國經濟基本面長期向好的趨勢不會變,隨著城鎮化進程的推進、工業化進程的加快,國家對綠色建筑、海綿城市、地下管廊、水利設施的大力發展,防水都是其重要的基礎功能,也能從中受益。
行業的增長也加速了社會資本進入防水產業的步伐,這也有助于加快產業的轉型升級。
在規范整治行業發展環境、全面深化產品質量的同時,要注意的是,防水材料只是一個半成品,產品的質量提升是有天花板的,如何提高防水工程的質量是一個更大的命題。
隨著住建部工程建設標準體制改革方案的推出,建筑防水行業開展了提高防水標準的研究,為我國房屋建筑防水工程標準的全面修訂和工程質量的全面提高奠定了基礎。
此外,行業還可以努力推動建立許可證獲證企業備案信息公開制度和企業質量自我聲明制度,推動質檢主管部門和建設工程主管部門建立質量失信“黑名單”制度,只有全產業鏈的質量聯動才是提高建筑防水質量的最終出路。
新時代中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對防水行業提出了新要求,防水行業需要全面提升產品和服務質量,同時優化升級要素結構,推動生產效率提升。另外,激發科研創新活力,推動行業的動力變革。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從一個防水大國走向一個防水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