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窗幕墻網】一年一度的中國春節被形象地比喻為規模浩大的人口大遷徙。短短十來天里,在一二線城市工作的人們為了與家人過個團圓年回到家鄉,然后又匆匆返回工作地。
在這場大遷徙中,人流主要集中在一二線城市和三四五線城市之間流動,城市隨之出現了短暫的空心化。有數據統計顯示,春節期間,僅北上廣深四大一線城市就會減少兩三千萬人。相對而言,全國1800多個縣城則迎來了巨大的人流和交通流量。
“逃離北上廣深”是許多城市漂泊者的最終選擇。對此,有兩種不同聲音,一種認為,多少人在一線城市里披荊斬棘,但房價高企是不得不面對的問題,不如回到二三四線生活;另一種認為,小城鎮安逸生活的另一面是信息、基礎設施、醫療、教育等資源的匱乏和滯后,在大城市生活雖然艱難但有收獲。
隨著春節假期結束,這群懷抱不同夢想的人又將涌向哪里?
春節“空城”效應
新春返鄉隨想:“空城”里的人去哪了?
春節前,由騰訊地圖、騰訊位置服務發布的《2019春節出行預測大數據報告》顯示,春節“空城”指數最高的十大城市分別是深圳、東莞、北京、上海、蘇州、廣州、杭州、鄭州、成都、佛山。其中,珠三角占四席,分別是深圳、東莞、廣州、佛山,深圳穩居榜首;長三角占三席,分別是上海、蘇州、杭州;京津冀區域僅有北京一城、中部區域僅有鄭州一城、西部區域僅有成都一城。
春節“空城”指數最高的十大城市,流動人口占比也位居全國前列。《流動人口社會融合藍皮書》顯示,上海、廣州、深圳、北京四大一線城市是流動人口數量最多的城市,其中上海、廣州常住流動人口在900萬以上。廣州、深圳、珠海的外來流動人口占常住人口比例60%以上。蘇州、天津、杭州、成都等二線城市的流動人口在300萬以上。
有分析認為,“空城”格局與人口流動的大趨勢相互契合、與中國的區域經濟格局相互映照。春節“空城”越嚴重的城市說明外來人口越多,經濟活力和吸引力也越強。相反,春節期間擁堵加劇、影院一座難求的城市,人口外流的可能性反而越大。有投資置業專家認為,“空城”排行榜在一定程度上可作為置業城市的參考。
美國著名城市和經濟問題專家喬爾·科特金有一個著名論斷:哪里更宜居,知識分子就選擇在哪里居住;知識分子選擇在哪里居住,人類的智慧就在哪里聚集;人類的智慧在哪里聚集,最終人類的財富也會在哪里匯聚。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城市中心總工程師、國土產業交通規劃院院長張國華認為,過去30多年,中國城鎮化的發展路徑是人跟著產業走。與此對應的城鎮化發展模式是“房地產+園區+港口/高速公路+寬馬路”。未來,城市競爭力的提升面臨轉型,城鎮化的發展邏輯將轉變為產業資本跟著人才走、人才跟著城市的公共服務和生態環境走,城市發展模式也將變為“公共服務業+TOD/街區+機場/高鐵+軌道”。
由此,春節期間,城市人口總量的增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著一個城市的吸引力。外來人口的多少則是城市活力最為直觀的指數。未來,城鎮化的不斷發展將帶動人口涌向哪里?
大城市的“一張床”與小城鎮的“一套房”
efe1e4a999214dfdb32280d5c2d6463f.jpg
“工作地離家太遠,家好像成了年度棲息站。一到年底就要經歷一段長長的遷徙,回到既熟悉又陌生的地方,心安理得地住進家這個特別的‘旅館’。”在杭州工作多年的黃佳在社交平臺上發布的這段話引來不少漂泊者感同身受的回應。
“在北京奮斗了五年的我,依然只是這個城市的暫居客。已經數不清搬家的次數和住過的小區,比較清晰的是我不會在這個城市落地生根。另一邊,我與幾千公里以外的家鄉又產生了斷層,我時常記掛著遠方的家人、盼望著回家。但是,回家后,與家鄉的朋友們聊天時那種格格不入的感覺又時刻提醒我是這里的‘闖入者’。”來自海南的小滿笑稱已適應了北方氣候,很難忍受小島濕熱的冬季。
談及購房置業,此前網絡上曾就“大城市一張床”還是“小城鎮一套房”展開熱議。選擇在大城市擁有“一張床”的租房派與在小城鎮有“一套房”的買房派觀點不同。一邊認為“大城市的茍且終會有回報”,另一邊認為“小城鎮幸福安逸,要活在當下”。
租房派認為,在大城市拼搏走的是“上坡路”,雖艱難但有收獲。他們為了下一代不輸在起跑線上,而在大城市拼下去。和小城鎮相比,大城市具有工作機會多、商業資源豐富、工資收入高等優勢。近年來,各大城市更是推出人才新政,從就業、租房、落戶等方面招攬人才,成為人才的集聚地。
在哈爾濱長大的李峰毅然選擇到廣州上大學、畢業后留在深圳工作。他說:“老家雖然有兩套房,父母也常說老家有人脈,回去工作還可以照顧家人。但是我更希望在深圳打拼,從頭開始也無所謂。”今年春節期間,在和父母談到買房時,他明確表示更愿意留在深圳并在深圳郊區買房,希望父母能支付首付,月供由他和女朋友共同承擔。“如果拿不出首付,也不會要求父母賣掉老家的房子。我們還年輕,可以自己打拼,不能給父母增加壓力。”
相較而言,選擇“小城鎮一套房”的買房派認為房子是必需品。在他們看來,小城鎮有小城鎮的人情味。買一套房、讓父母孩子住得舒服,就是幸福。在大城市艱難地生存,不如回小城鎮過舒坦又團圓的生活。
“小城鎮發展越來越快,在小城鎮發展的潛力并不比大城市差。有在大城市的工作經歷回到小城鎮也有優勢。小城鎮并非容納不下你的理想。”回到家鄉的小肖在同學聚會上力勸好友也回家鄉安家工作。
“大城市一張床”與“小城鎮一套房”的爭論也反映出當前我國現階段的城鎮化水平。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8年年末,我國城鎮常住人口達到83137萬人,比2017年年末增加1790萬人;鄉村常住人口56401萬人,比2017年年末減少1260萬人。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城鎮人口比重)為59.58%,比2017年年末提高1.06個百分點。
目前,西方發達國家的城鎮化率大體為75%~80%左右。與之相比,我國還有15.42%~20.42%的差距。
有專家指出,由于地區間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城鎮化水平也存在明顯的地區差異。在城鎮化進程中,大城市的虹吸效應逐漸增強,同時其擴散效應也對小城鎮逐漸產生影響。小城鎮慢慢成為大城市產業和人口轉移的承接者。隨著人口流入而逐漸發展壯大起來的城市群也越來越多。
張國華表示,“城市群作為我國城鎮化的主體形態,既是國家經濟要素的精華所在,也是參與全球化競爭合作的最高端平臺。當前,我國城市群發展水平與世界發達國家城市群相比仍存在巨大差距。具體體現在大城市功能過度聚集,尚未形成與周邊中小城市合理分工、功能互補、協同發展的區域一體化產業體系;城際交通網絡嚴重滯后于城市群發展需求等多個方面。”
未來,還有不少年輕人需要在“大城市一張床”和“小城鎮一套房”之間做出抉擇,仍有年輕人困惑于城市“暫居客”與家鄉“闖入者”的矛盾中。然而,在城鎮化的快速進程中,無論是在大城市、小城鎮,還是在廣大鄉村,不懈奮斗的年輕人始終是城鄉發展的建設者、描繪者和雕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