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窗幕墻網】我國石材業的國際采購是隨著我國進口石材業的不斷發展壯大而發展的,在90年代初期只有東成,環球等少數幾個外資企業憑借對國際市場的了解,開始從國外采購原材料應用于國內加工和銷售,最初是進口毛光大板為主,進口少部分荒料用于異型工藝加工。由于國內市場的持續興旺,極大的鼓舞了投資者投資的熱情,帶動了高時,康利,上海廣典,塔星等一大批加工批發兼做工程的大中型企業的興起,他們紛紛從意大利或我國的臺灣省引進沙鋸等板材生產線,形成了包括東莞,深圳,云浮在內的珠三角生產基地和上海生產基地,從而拉開了我國大規模進口荒料的序幕。到90年代末期,精明的福建人開始利用港口的優勢,在廈門做起石材荒料貿易,這促進了水頭石材業的崛起,而水頭的崛起,又反過來促進了廈門荒料市場的發展,使得廈門取代了臺灣省的花蓮成為亞洲一個重要的荒料集散地。
由于國內市場的競爭的加劇,國內的銷售價格逐步走低,石材各個銷售環節的利潤越來越薄,使得越來越多的公司將工作重點放到了原材料的采購,可以說,在90年代中期,石材企業的發展重點是大力發展生產,以滿足市場的需要,90年代末本世紀初的工作重點則是完善營銷網絡,搶占市場份額,而到當前則是想法設法降低成本,減少中間環節,一些知名的裝飾公司開始直接到水頭,云浮市浮等石材加工基地進貨,而更多的石材銷售企業則更是派人長期留駐水頭,云浮等地,以便隨時掌握市場動態,拿到質優價廉的靚貨。
隨著我國成功地加入WTO,作為石材業中間環節的水頭和云浮等地的大板加工企業為進一步降低成本,增強產品的競爭力,不約而同地將發展的眼光放到了國外的源頭,紛紛開始申請進出口權,其他地區的企業,甚至包括一些分銷商,工程承包商也是躍躍欲試。
可是,作為國際采購的當事人,筆者卻竊以為國際采購與國內采購相比,存在更多的不確定因素,隱藏著更大的風險,各石材企業一定要量力而為,慎重從事,一定要了解國際采購的復雜性,一定要看到國際采購的風險性,以免給個人,公司和國家帶來不必要的損失。
大致說來,與國內采購相比,國際采購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點:
一.國際采購的周期性
一般來說,由于石材是一種天然的產物,其顏色和紋理結構千變萬化,作為國際采購的買方一定要挑選在我國市場上流行的顏色和花紋,才能有利可圖,因而一般都會派人前往礦山親自挑選。這樣一來,旅行的時間,驗貨選貨的時間,有時還要加上預約等待時間,起碼要耗費一個星期。接下來等待對方開出形式發票,我們再起草購銷合同,申請開立信用證,對方再準備裝船,又需要兩星期,然后船從對方國家開到我國,最近的印度金奈港到我國的廈門港也得兩周,如果從其他國家進口一般都需要耗時30天----45天,如果船公司選擇不好,或者遇到惡劣天氣,時間還會更長,有的耗時達兩個月之久。遇到海運旺季,船公司還會拒絕收貨,還的等船。從以上我們,可以看出,國際采購,最快的周期也要5周時間,更長的達到3到4個月時間。這么長的時間周期對一些公司的資金運作和周轉是有一定的影響的。
二.國際采購的風險性
國際采購其風險要遠遠大于國內采購。其主要的風險有:
1)荒料的風險:由于我國的石材加工業發達,因此,我國主要是進口荒料,但是正如以上所述石材的天然性使得其內在質量只能靠選貨者本人的經驗從外觀上加以判斷,其隱藏的色膽,色線,色差以及裂紋等種種石材固有的缺陷都構成了采購的風險。如果不派人前去驗貨,那風險就更大了。
2)對方信用的風險:從筆者與國外的礦主和貿易公司的交往來看,正應了我國一句古話'無商不奸'。商人的本質是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所以,他們會極力推銷質次利潤高的產品,更有一些商人還會采取換貨,虛報重量,以次充好的卑劣手段。我們在國外的采購實踐中,將筆者帶到倒閉的礦山者有之,將B級貨當成A級貨者有之,而驗貨員回國后,遭到對方換貨的例子更是數不勝數。甚至有的公司在當地請了代理,但只要代理稍一疏忽,就會被換貨。而作為受害方的我們,只要我們驗過了貨,人家就可以推卸責任,只有吃啞巴虧的分,況且即使我們掌握了證據,只要損失不大,誰也不愿去打曠日持久而又結果難測的國際官司。有時我們驗完貨以后,對方遇到愿意出更高價的買家或者關系更好的買家,還會改賣給別人,不給買家開形式發票,害得買家白跑一趟,浪費時間和精力。當然,這些都還是在守法的供貨商身上發生的,如果遇到專業的國際騙子,那所遭受的損失就要更大了。
3)運輸的風險:在國際海洋運輸中,幾乎沒有一家船公司愿意與客戶簽定運輸合同,通行的做法就是負責運輸的一方聯系船公司訂艙,船公司再與供貨人聯系收貨,而后裝船后,由船公司出具提單,就相當于運輸合同。提單的后面有很多條款就是雙方的權利和義務,其實質就是維護船公司的利益,我們貨主最關心的船期卻得不到保障,所以,遇到班輪延期,或者更改航線,或者因轉船錯過日期,導致貨物晚到,是常有的事,而且,根本不可能找船公司索賠的。有的貨代還會亂提價,答應你是一個價,付款是又是一個價。還有就是柜損,我們進口的荒料屬于重貨,一般都有柜損,往往會遭到船公司的索償。我們很多公司進口時,都抱著僥幸心理,沒有購買海運保險,這樣整個海運的所有風險都由自己承擔,一旦出現損失,就會損失慘重。而如果購買呢,又是一筆不小的支出。
4)金融的風險;為了規避風險,很多國外的供貨商現在都要求使用堅挺的貨幣作為結算貨幣,如歐元,這樣一來就把金融的風險轉嫁到了我們這些進口商身上。今年初,筆者的一個朋友在進貨時采用歐元結算,可巧不巧,到結算押匯時,歐元對美元匯率上漲了約10%,而我們人民幣是采用盯緊美元的匯率制度,等于實際上貨價上漲了10%。
5)市場的風險;由于國際采購需要一個長的周期,在這個周期內,國內市場情況也會有所變化或波動,如價格的升降,國內消費者愛好的改變,使買家承受風險。筆者熟悉的廈門一家貿易公司,印度藍荒料銷售相當好,于是繼續大量采購,卻不料國內當年采用此材料的工程相當少,造成銷售不暢,長期積壓。
三.國際采購的競爭性
近幾年來,由于我國石材業的飛速發展,已經使我國成為荒料進口的第一大國。我們進口了印度黑金沙總產量的95%,印度綠的大部分,伊朗沙安娜的100%,土耳其的紫羅紅,各種米黃和白沙石,希臘的白色大理石,埃及的米黃,巴西的各種金色麻石,我國都進口了礦產量的絕大部分,甚至有幾個品種的不成形荒料,都被我國采購一空。筆者和國外礦主聊天時,對方常常不無得意的對我說,"MARK,你用不著這么仔細的驗貨,我們的質量都是一流的,每次你挑剩下的貨,我們都賣到了你們中國,全部去了中國,全部。"在剛才提到的上述礦山,幾乎每天都可以看到中國人的身影。同時,我們還要面臨著來自意大利,印度,中東等地進口商的競爭。
正是由于這個原因,已經使得荒料成了一個賣方市場。我們到國外采購,很少可以討價還價,往往都是供貨商根據雙方的關系程度給出一個銷售價,然后等著你點頭,如果你稍有異議,得到的只是搖頭。如果你驗完貨,因為價格的原因提出不要,對方也會很自豪的說:"我馬上賣給其他客戶。"
而沙安娜米黃更是走向了極端,聰明的伊朗人已經不滿足于自己出價,他們每月組織一次招標,將荒料分成若干堆,邀請所有有意向的中國公司前往驗貨,由他們分別出價,以出價最高者中標。
所以說,國際采購也存在著競爭,由于我們的多頭對外,各自為戰,我們將競爭的戰火燒到了國外,競爭的后果是國外供貨商不斷提價,我們將我們的利潤空間乖乖的拱手送給了外國人。而且很多時候,我們出去采購礦山都無貨可供。
綜上所述,國際采購的周期長,環節多,風險很多,稍微控制不好,就會帶來損失,或者增加成本。有的企業派人出去轉了一圈,將各項成本累加,其成本比國內采購還高,還費力費時。萬一遭遇到調包,或者驗貨員稍一疏忽,都會使企業得不償失。
據悉,申請外貿流通經營資格的內資企業注冊資本要求由現在的不低于500萬元人民幣(中西部不低于300萬元),降低為不低于100萬元人民幣(中西部不低于50萬元),并取消原來成立時間須1年以上的要求;申請自營進出口經營資格的生產企業的注冊資本要求由現在的不低于300萬元人民幣(中西部不低于200萬元),降低為不低于50萬元人民幣。
這,大大降低了國際貿易的門檻,肯定將會有一大批符合條件的加工企業將迫不及待地申請自營進出口權,對于還沒有國外采購經驗而又躍躍欲試的企業來說,我們眾多的石材加工企業一定要慎重,掌握不好,還不如國內采購。如果想嘗試一下,我建議應該與已經有豐富經驗的進口商聯合進口,才可以盡可能的規避風險,真正降低成本。
在當前這種情況下,國外荒料是賣方市場,而國內的板材批發,零售又是買方市場,如果我國企業的國際采購狀況繼續混亂無序的發展下去,將使原材料成本不斷提高,留給石材加工企業的空間也會越來越小,我國進口石材加工業的發展將陷于停滯。因此我在此呼吁我們的進口商們能自發的組織起來,協調進口,統一對外,我們才能在國際采購中占據主動地位,才能降低采購成本,我們的石材業才能做大做強,才能爭取更大的國際市場生存空間,才能提高在國際市場上的影響力,才能在國際市場上贏得地位與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