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窗幕墻網】
疫情沖擊全球生產和需求,
石材產業迎來大考
直面壓力,
“世界石都”危中求機
“踏實干,辦法總比困難多!”在位于南安市水頭鎮的光明石業生產車間里,掛著一條醒目的橫幅。
石材業是南安市的支柱產業,該市共有1300多家石材企業,規上企業299家,去年累計完成規模產值631.5億元。當地石材企業大多集中在被譽為“世界石都”的水頭鎮。過去兩個月,疫情對水頭鎮的石材產業造成較大影響。
在我省出臺統籌做好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的一系列政策后,南安市的石材企業紛紛復工復產。
政策助力企業復工
3月底的水頭鎮車水馬龍,一輛輛大貨車有的載著整塊荒料,有的載著加工好的石板。一切看起來和平時沒什么區別,除了隨處可見的口罩和疫情防控宣傳語。
“一開始我們沒想到會這么嚴重。”光明石業董事長、水頭商會會長黃明經說,直到除夕前南安市黨政部門召集當地龍頭企業召開防控會議時,他才意識到疫情的嚴重性,假期結束后,公司就遭遇了有史以來的第一次延期復工復產。
2月,復工復產成為各行各業的關注焦點。我省出臺一系列措施,大力支持民營經濟和中小微企業復工復產,積極緩解疫情帶來的不利影響。
由于大量工人都在外省,南安市大量石材企業無法恢復生產。對此,當地政府、行業協會、企業多次召開協調會,對疫情嚴重地區以外的工人,由市政府組織統一包機、包車(專列)接回,相關費用由南安市委市政府、各商協會、各企業共同承擔。經過體溫監測、登記和隔離后,外地員工只要一切正常即可返回崗位;如需核酸檢測,檢測費由員工所在企業承擔70%,市財政給予補助30%。
“一個多月的時間,水頭石材行業包機包車接回了1萬多名工人。”南安市石材行業協會會長王清安說,為確保廣大企業在復工復產的同時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協會還組織企業捐款,統一購買17萬余只口罩、500多個測溫儀并發放給企業。
2月下旬,水頭鎮的石材規上企業全部復工復產。截至目前,南安市的石材產業產能已達去年同期水平的80%以上。
市場疲軟,訂單下滑
和水頭鎮的許多石材企業一樣,光明石業的大部分產品都是銷往國內。然而,今年前兩個月,受疫情影響,國內的家裝、房地產、市政工程等需要石材的終端市場大都凍結了。
黃明經告訴記者,往年農歷正月就會有客戶上門看料、訂板,今年則幾乎沒有。自2月19日以來,光明石業已復工復產一個多月,現有產能都是在消化去年的訂單,由于缺少新訂單,公司放慢了生產速度。
面對疲軟的國內市場,有的企業將目光轉向國外市場。
然而,在我國疫情防控形勢向好之際,國外疫情正在蔓延。
英良集團總裁齊飛坦言,國外疫情是他們沒有考慮到的,盡管國內市場占了大頭,但作為覆蓋了石材全產業鏈條的龍頭企業,英良集團每年的國外業務也不少。“現在國外的工程、展會業務都停了,要出的出不去。”
水頭鎮的石材原料大部分靠進口,盡管疫情影響了國外的原材料供應,但大多數企業儲備了大量庫存。因此,短期內原材料的供應不成問題,疫情造成的最大影響還是在需求端。在國內市場還沒回暖的情況下,出口又受到影響,眾多企業出現新增訂單同比下滑的情況。
練好內功、抱團取暖
“改變不了外界,那就要嘗試改變自己。”齊飛表示,今年公司沒定指標,好好活著就是目標。在市場疲軟的時候要做布局;趁這段時間業務不忙,公司各部門還可以練好內功,進行員工培訓、改善內部管理。
那么此時的銷售該怎么做?齊飛說,和快消品不同,石材是靠觸摸、感受去賣的商品,做不了線上銷售。因此,疫情期間,公司開始全員營銷,董事長帶頭領任務、分片區,通過自己的朋友圈,挖掘潛在需求。
除了主動出擊,想要在危機中生存下來,還需要抱團取暖。
“我們響應政府號召,東升旗下的五大市場免租金一個月,支持商戶,減輕他們的壓力,共渡難關。”東升石業公司總經理王明顯表示,現在水頭所有的石材市場都免掉了一個月的租金,給予在水頭做生意的業主很大的支持。
抱團取暖還體現在為上游客戶提供更貼心的服務。
“幫客戶也是在幫助自己。”齊飛解釋道,“我們給客戶提供深層次的服務,比如安裝、養護指導,甚至是現場的修修補補,增加客戶的好感度和黏性。”
除了企業自救,有關部門也在想方設法幫助企業。在我省出臺支持推進企業復工復產、恢復發展措施的基礎上,南安市針對產業特點,加碼制定“支持中小企業共渡難關12條措施”等扶持政策。
放眼未來,努力轉型
早在1月上旬,有關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內容就寫進了今年南安市的政府工作報告,多數民營企業“自主創新和抗風險能力不強”被指為發展中存在的困難和挑戰之一。業內人士指出,近幾年來,石材行業原本就充滿了挑戰,去庫存壓力很大,疫情襲來,讓行業轉型升級變得更加迫切。
強化企業聯合、創新營銷模式、導入文創模式、搭建產業平臺……水頭鎮的企業家們已經在構思未來的發展方向。
“很多人在想出路,沒有高附加值的產品,沒有更大的利潤空間,很難生存。”王清安說,當然,轉型升級也離不開政府和金融機構在資金、設備、技術、人才等方面的扶持。
南安市工信局副局長林榮遵也表示:“在出口和國內市場均受到影響的情況下,我們更要做好企業的保姆,確保惠企政策落到實處,扶持見到效果,只有這樣共同聯手,才能為疫情后的民企發展持續保駕護航。”
對齊飛而言,這種扶持是信心之源。記者見到齊飛時,他正和員工洽談一個新客戶的付款條件,當天他們剛中標蘇州一家房地產開發商的樣板房和售樓處裝修項目。
“我對未來有信心,下半年把前半年的損失補回來問題不大。”齊飛表示,這種信心離不開政府的關心,疫情發生以來,市、鎮黨政負責人多次到龍頭企業把脈,幫忙出謀劃策,省市出臺的相關幫扶政策,減免各種費用、提供相關補貼等,“政策撐腰讓企業更有底氣了。我們閩南人有愛拼才會贏的精神,擼起袖子加油干,失去的都會回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