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窗幕墻網】每年大會,房地產都是一個繞不過去的話題。在今年這樣一個“極不平凡”的局面下,高層對于房地產的態度更是備受關注。
但是今天的工作報告中,關于房地產表態簡單概括就12個字:房住不炒、因城施策、平穩健康。中規中矩、惜墨如金。
可我們知道房地產和經濟、貨幣政策、民生、居民資產息息相關。關于房地產的態度早已融入在其他方方面面。
信號一:淡化GDP增長目標,優先就業民生
今年的經濟增長目標和市場預期一樣,并沒有明確具體的數字目標。這在大會中屬于首次。為何不再提GDP目標,一句話表述,就是報告中提到的,“這樣做有利于引導各方面集中精力抓好“六穩”、六保”。這也是今年工作的重點,說到底今年的經濟目標就是托底。
那六保的核心是什么呢?就是就業。疫情后高層對就業問題的關注力度空前。在各級會議中更是多次提及,就業是最大的民生,保就業就是保民生。以制造業、服務業為主的中小企業更是穩定市場主體,穩定就業的關鍵。
這點從堅持擴大內需戰略、千方百計穩定就業、盡力幫助中小企業的用詞可見一斑。
不設GDP目標,才能更好地引導地方政府將資源聚集到中小微企業、就業等生存問題。如果設置GDP目標,各地方聚集的焦點是完成經濟增長的KPI,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傍大戶,搞基建、搞房地產、推動大企業投資,而這就和本意“跑偏”了。
而這就是高層對房地產最大的態度。不能讓高房價繼續對實體經濟、居民消費形成擠壓,沖擊“保就業”。
信號二:淡化房地產,著重新型城鎮化
和往年相比,今年的工作報告關于房地產的內容大幅壓縮。最核心的一句話是“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因城施策”,大家可以品下,完全是中規中矩、沒有表情、沒有特征,也都是老生常談。
但是,政府工作報告,不止要看說了什么,還要看沒有說什么。大會前夕,市場上關于房地產稅和公積金制度改革的探討不絕于耳。但最后房地產稅的“穩妥”推進,公積金制度改革均沒有提及。此外,“長效機制”、“不將房地產作為短期刺激經濟的手段”也都沒有被提及。
極力淡化房地產的背后,是避免在當下極其復雜的經濟環境和壓力下,給樓市帶來任何的風吹草動的風險。房地產稅、公積金制度改革、不將房地產作為短期刺激經濟的手段等詞都是利空樓市的,這個時期雖然不能仰仗房地產,但是也不能讓房地產掉鏈子,還需要房地產保駕護航呢。
而值得注意的是這次又強調了“因城施策”,那是不是意味著以后對“闖關”調控睜一只眼閉一只眼了呢?地方可以根據自己的市場情況放松調控了?這個我們等后期城市出臺政策是否被叫停就知道準確態度了。
不過現在中規中矩的表態也就說明對房地產沒有去年嚴厲了!
與房地產的“惜墨如金”相對應的是,對于新型城鎮化、區域發展戰略的表述更為積極。“深入推進新型城鎮化。發揮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綜合帶動作用,培育產業、增加就業”。
去年,關于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的表述為“堅持中心城市引領城市群的發展”,而今年則是發揮綜合引領作用,而且被賦予培育產業,增加就業的大任。此外,西部大開發、京津冀一體化、大灣區等區域協調、大都市圈的發展成為城鎮化下一步發展的重點和經濟增長的重點。這些為和城鎮化密切相關的房地產下一步的發展,也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寄予厚望的新型城鎮化背后,是政府對當下房地產癥結的解決方案或者是希望導向。以時間換空間,避免短期刺激樓市,也是為了樓市長期平穩發展。
信號三:宏觀調控積極有為,流動性持續寬松
今年報告不再提宏觀杠桿率,說明今年政府對杠桿的容忍度會提高。貨幣放水和財政寬松下,市場流動性進一步寬松。
和普通人資產、購買力關系最大的貨幣政策描述如下:
穩健的貨幣政策要更加靈活適度。
綜合運用降準降息、再貸款等手段,引導廣義貨幣供應量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速明顯高于去年。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穩定。創新直達實體經濟的貨幣政策工具,務必推動企業便利獲得貸款,推動利率持續下行。
而結合5月份公布LPR貨幣政策按兵不動的前后環境來看,今年貨幣的寬松或將力度空前。
一、5月LPR公布前,4月份M2同比增長11.2%,社融同比增長12%。增幅創新高,且超出預期。也就是說,貨幣政策觀望是市場流動性超預期,資金面已經很寬松。
二、LPR公布后政府工作報告對當下判斷“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發展面臨風險挑戰前所未有”,貨幣政策要求引導資金面寬松明顯高于去年,繼續推動利率下行。
那么在這之前資金面就已經足夠寬松,最近咨詢我豪宅的人突然多起來也說明了貨幣的力量,而接下來要求貨幣政策更靈活,推進利率持續下行,資金流動性會持續寬松。
雖然說主要引導資金流向實體經濟,但對于房地產市場來說,也明顯會受到資金寬裕的利好,地王熱、深圳開搶千萬豪宅就是鮮活的案例。現在還有樓市調控政策在抑制,但新一輪貨幣放水會有怎樣的爆發就不好說了。對于自住小伙伴,能上車就上車,免得又是一場夢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