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窗幕墻網】到底怎么分析當前的宏觀經濟形勢,怎么看?站在不同的角度可能會有不同的觀點。基本的事實大家都是認可的,就是我們經濟的恢復可能超出了預期,超出預期的原因,剛才元春校長做的解釋,我認為是正確且到位的。在政府與市場關系上,我們國家在疫情沖擊前所未有、經濟社會發展挑戰前所未有、面對高度不確定性的條件下,更好地發揮了政府的作用。所以在全球疫情危機中,我們國家的經濟先是陷于停擺,后來在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以后,政府更好地發揮了作用,從而使經濟得到了快速的恢復。
政策的外力應轉化為經濟的內力
我認為這個恢復是由于政府發揮了作用,可以稱之為“外力恢復”。
從政府與市場關系這個框架來觀察,還需要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現在應當要考慮這種依靠外力恢復怎么轉向依靠內力恢復。內力恢復就是讓市場有一種內生的動力,來實現自我恢復。好像新冠肺炎患者一樣,首先是靠藥物來控制病情,最終預后情況如何,還是靠患者自身的意志力、免疫力,也就是他的內力起決定性作用。因為有這么一些病例,靠藥物控制大大地好轉了,甚至可以說脫離了危險,但后來病情又急轉直下,最終不治而逝。這就說明外力是比較強大的,但內力沒有跟上、內力脆弱,最終還是無法挽回生命。
社會經濟體與此也是類似的,治理經濟與治病的過程是可以做一點類比的。我們現在更多的是借助于強大的外力,各種各樣的政策先后出來,對疫情的沖擊得到了有效的對沖,從而使各方面的經濟指標出現了超預期的表現。但這種情況的延續,最終還是要從提升內力方面下功夫,我認為這是宏觀政策應當考慮的重大問題。不要以為現在的效果好,覺得政策還可以再加力,或者政策還可以照著原有的路徑、著力點去發力。我認為,要根據經濟運行狀態的變化,綜合考慮到國際國內各方面的情況,從以外力為主逐漸轉變到養內力,要靠內力來實現經濟的全面恢復和實現正增長,這是我們在判斷當前經濟形勢時應當考慮的根本性問題。
這些年來經濟下行反映出經濟內力不足,疫情沖擊雪上加霜
我們的經濟內力怎么樣呢?放在一個更長時期來看,經濟內力就是潛在增長率和全要素生產率。從更長時間跨度來看,經濟增速從百分之十幾,兩位數降到個位數,比如2019年的6.1%,再到今年受到疫情的沖擊,一季度出現了負增長6.8%。之所以經濟多年來一路下行,根源是內力不足,潛在增長率和全要素生產率是下降的。那這是不是一種趨勢呢?至少在中期這個時間段來看它是下降的。放在中期框架里來看,現在疫情沖擊導致更大程度的下滑,可以說是斷崖式的,現在靠外力來恢復能恢復到什么程度呢?能不能恢復到2019年6.1%的增長呢?很多預測表明,2020年經濟增長是很難達到去年水平,大多數預測就是正增長2%-3%的水平。從這個角度觀察,疫情沖擊帶來的不僅僅是外傷,實際還會帶來內傷。這個內傷表現在對供給側、需求側、實體經濟以及對整個社會心理的沖擊,還加上全球外部環境的極大變化,這些方面綜合形成了它的內傷,這種內傷要恢復過來是需要時間的。
我們怎么樣通過外力來培養這種內力,增強經濟潛在增長率和全要素生產率呢?這還是要從行為主體角度考慮問題,報告里講到經濟主體的行為模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這個觀點是非常重要的。其實不僅僅是經濟主體的行為模式發生變化,社會主體的行為模式,像居民家庭的行為模式也發生了變化,還包括地方政府的行為模式其實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怎么樣去激活不同層次主體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是至關重要的,也是實現內力恢復的一個根本途徑。現在的政策是階段性的,再加上制度性的安排,但以階段性的救助政策為主。所以,這種外力很顯然是在特殊情況下的一種特殊措施,不是一種制度性的安排。我們要培養經濟的內力,有的要形成制度性安排,需要體制機制的創新,這也是經濟轉型升級的關鍵。
政策和改革舉措有機結合可增強政策效果
改革涉及到方方面面,也涉及到很多問題。我們應考慮改革和當前的政策怎么樣有機地結合這個問題,制定政策的時候怎么樣把改革考慮進來,推動改革的時候怎么樣把政策也考慮進來。這需要我們實現改革和政策的統籌考慮,統籌協調,而不是把改革和政策變成兩張皮,談政策只講政策,談改革只講改革。這樣一來,政策的效果和改革的效果都會打折扣。因為任何政策的制定、實施、傳導都有體制基礎。如果體制基礎同時得到改善,那么政策的傳導效果就會更好。如果只是在政策上做文章,在政策實施的體制基礎上沒有下更多的功夫,那么這些政策的效果也會大打折扣。從這點來看,把當前的政策和當前的改革有機地結合起來,是需要高度關注和重視的。
現在一些政策之所以沒有達到預期,或者有些宏觀政策出問題,比如貨幣政策的傳導機制問題,其實也有財政政策傳導機制的問題,這些問題不只是今天在討論,其實是一直都在討論。還有民營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民營企業發展信心的問題等等,已經出臺了很多的政策,但這些政策效果不盡如人意。結果就是不斷地出問題,不斷地出政策。其實是因為政策的體制基礎還不夠完善,這恐怕是我們需要去充分考慮的。政策是沒法脫離其體制基礎獨立地發揮作用,這方面應有中醫思維。就是單味藥沒有其他藥的配合,效果是很有限的或者是短期的,甚至還會產生嚴重的副作用。在政策的體制基礎存在缺陷的條件下,即使不停地推出這樣那樣一些政策,也難以達到我們預期的效果,很難增強經濟的內生動力。所以,改革和政策的有機結合,甚至在出臺政策的時候,同時考慮一些改革的措施跟進,是非常必要的,也是非常重要的。
激發各類行為主體自救的活力,是當前恢復經濟內力的關鍵
剛才講到行為主體模式的變化,當前的政策、改革就是要圍繞行為主體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來做文章,怎么樣將其激發出來,這才是當前所有改革、所有政策的著力點和方向。像民營企業投資的積極性問題,民營企業的信心問題,這就是經濟主體的積極性怎么樣真正調動起來的問題,這與我們的營商環境改革有關。怎么樣實現公平競爭?這是老話題了,但公平競爭的問題,歧視的問題,顯性的看不出來,但隱性的依然存在。這些問題能不能夠盡快地解決,這對于培養經濟內生動力至關重要。現在的救助政策依然要有,不是說這些政策就不要了。在現有的政策上改革,進一步加大力度。除了民營企業以外,國有企業也是市場主體,國有企業改革怎么樣進一步提速?在當前這種條件下,讓國企、民企形成合力,而不是形成一種排斥力,我覺得這也是培養經濟內生動力的非常重要的方面。國企改革就涉及到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怎么樣真正從管資產到管資本,這種體制的改革在當前條件下加快推進,對激活國有企業的活力也是相當重要的。
市場主體還有小微企業,上次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舉辦的小微經濟論壇,我感覺辦的非常好,提出了很多有見解的看法。小微企業要從經濟生態角度來考慮,在高度分工的條件下,大量的小微企業是配套的,形成一個經濟生態。如果這些小微企業沒有活力,說明經濟生態出現問題。單純依靠大企業可能撐GDP、撐經濟增速短期內是沒有問題的,但如果沒有良好的經濟生態,我們的經濟內循環、國際國內的雙循環可能就難實現,產業鏈、供應鏈要實現暢通可能也比較困難。比如工業化的問題,工業化實際就是大中小微企業怎么形成產業的分工協調。
眾多小微企業更多的是在成為行業隱形冠軍上下工夫,而大企業在重大的技術攻關研發、集成上下工夫。國家應當在產業政策或區域布局方面有清晰的工業地圖來提供指導,讓不同類型、不同行業的企業能找到方向,而不是僅僅完全靠企業自身盲目地進行摸索。
社會主體,居民就業、創業的選擇,也是非常值得關注的。在疫情沖擊下,在城市化率里,農民工統計為市民,但在失業統計上他們又變成了農民。農民工確實具有雙重屬性,我們的統計也是雙重統計,采用不同的口徑、不同的標準。2.7億農民工的就業,對小微經濟或勞動力需求地區的影響是非常明顯的。他們就業的意愿、能力以及技能是需要政府去關注的,要考慮怎么樣在疫情條件下進一步提升他們的就業意愿、能力。特別是在脫貧攻堅中一些通過就業、外出打工脫貧的貧困家庭,已經實現脫貧,但現在疫情一沖擊,有的又出現返貧的風險。現在經濟又在轉型升級,找工作的難度增加,尤其對缺乏技能的農民工來說比以前變得更難了,要考慮怎么樣去引導這個龐大的群體就業創業的意愿。
還有,居民是消費者,消費傾向在高度不確定性的環境下趨于保守。因為對于就業、收入前景不確定的條件下,一種本能的反應是少花錢多儲蓄,以備不時之需。所以,居民儲蓄的增加,從宏觀上來看似乎是好事,我們儲蓄率提升了,也有更多的資金用作投資。但從整體來看,從供給和需求的循環來看,這有時候未必是好事。因為居民趨于保守的消費行為,對我們當前疫情沖擊下的預期可能會帶來變數,可能會使這種收縮進一步加劇。
怎么樣改變居民消費的預期,恐怕就要從就業方面下功夫,增強收入預期的穩定性;同時在教育、社保、養老等方面也要增加居民未來預期的穩定性,這樣短期的消費才不會在疫情沖擊下進一步萎縮,這種心理風險才可能慢慢地得到化解。心里的風險一旦形成,不是通過一些經濟指標改善就可以馬上解決問題的,它會有個穩定期,這恐怕還需要從其他方面來解決。要把改革和政策結合起來,通過一些措施去引導居民的心理預期,在提升居民對國家發展的整體前景認識方面要加大力度。
地方政府的積極性怎么樣進一步調動起來,這涉及到中央和地方的關系,具體涉及到中央與地方的財政關系。當前看來,地方政府的積極性對推動經濟復蘇非常重要,因為地方政府現在不僅僅在經濟方面發揮作用,而且在社會治理、生態環境保護等方面也要發揮作用。現在是多重任務、多重目標,而且問責嚴格,在這種態勢下,地方政府有時還覺得不知道怎么干。這種情況下,中央應加強對地方政府的指導。當然,更重要的是中央與地方關系的改革,特別是中央與地方財政關系的改革。當前在疫情沖擊下基層財政困難的問題是通過2萬億救助政策去緩解,但緩解之后的明年怎么辦,后年怎么辦?這也要給地方政府以預期,使地方政府有基本的財政能力,這樣才能發揮作用,才能有主動性、積極性。從這點看,我們不僅僅要解決眼前的問題,這些長期的問題也是需要通過改革來解決。并且改革之后財政政策傳導機制會更加有效。
從主體入手來增強內生的動力,從而使我們國家的經濟恢復從以外力恢復為主慢慢過渡到以內力恢復為主,通過改革使潛在增長率、全要素生產率能得到扭轉,至少不繼續下滑。我想,只有這樣,經濟的發展才能穩定,實現高質量的發展就有了內生的動力。
作者為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院長、《中國發展觀察》雜志特聘編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