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窗幕墻網】8月14-19日,由中國林學會、中國人才科學研究院、中國生態文明研究與促進會等單位組成的調研組在內蒙古調研時指出,內蒙古綠色礦山建設走在全國前列,自治區黨委、政府的重視使綠色礦山建設深入人心,社會各界的積極參與使綠色礦業發展呈現蓬勃的生機,習近平總書記的“把內蒙古建成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的重要指示正在這片土地上生根、落地。
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講話精神,根據中央和國務院“重在保護,要在治理”的要求,圍繞黃河幾字灣流域生態保護和黃土高原生態文明示范區建設等課題,調研組深入礦區,專門調研了準能集團黑岱溝露天煤礦的生態修復項目和青山區南坡礦山環境治理和生態修復工程。
據了解,準能集團積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綠色發展理念,與地方政府共同打造“準格爾國家礦山公園”,走出了一條獨具準能特色的綠色發展之路,為“綠色礦山”建設再添新亮點,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應。2017年,準能集團獲批“國家礦山公園”建設資格,2020年黑岱溝露天煤礦和哈爾烏素露天煤礦雙雙入選全國綠色礦山名錄。截至2019年底,準能集團累計投入綠化復墾專項資金15億元,完成復墾總面積3040公頃,種植各種喬木、灌木約6912萬株,地被植物21.43平方公里,礦區復墾率達100%,植被覆蓋率由原始地表的25%提高到80%以上。歷經多年的不懈努力,準能集團徹底將原本溝壑縱橫、植被稀疏的雞爪子山變成了郁郁蔥蔥的綠野平原,礦區植物品種由十幾種增加到目前的近百種,建立起不同種、不同組合類型的生物群落,野生動物數量逐年增加,生態系統平衡已見雛形,并向良性循環發展,礦區呈現萬物蔥蘢、鳥語花香、動物成群、良田萬頃、碧海無垠的生態美景。
調研組認為,準能集團堅持開發建設與生態保護并重、水土保持“三同時”原則,形成了獨具準能特色的礦山生態修復模式。準能集團在以植樹種草為主的礦區復墾基礎上聯合國內知名科學研究所開展了“準格爾煤田環境綜合整治與生態示范工程的應用研究”和“準能露天礦排土場生物綜合修復技術”等一系列科研攻關,主要針對適宜性植物篩選、生態結構模式建立、農業及林業復墾技術、土壤改良技術以及水土流失防治對策等6個方面開展研究,通過有機生物修復的方式徹底解決了目前排土場土壤貧瘠、生物種群單一、土地利用率低的問題,從根本上改善了礦區的生態環境現狀。
位于青山區境內的大青山南坡,是包頭市北部區域重要的生態屏障,東西長23.5公里,寬約3公里。轄區內原有86家采石廠及14家工業企業,嚴重破壞了轄區內的生態環境。包頭市政府采用政府投入和引入社會資本相結合的方式,啟動了青山區南坡礦山環境治理和生態修復工程。截至目前,項目已累計投入19.89億元,完成人工造林7.36萬畝,栽種苗木740萬株,完成礦坑危巖體治理9000畝,基本實現綠水青山的目標。修建完善后,這里將成為市民休閑娛樂的好去處。
調研組指出,包頭市政府把大青山南坡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及生態恢復工作作為建設亮麗內蒙古、打造祖國北方生態安全屏障的重要舉措。一是技術保障。聘請區內外礦山治理和生態修復專業機構、專家對山體破損創面修復治理等難點給予技術支持和指導,提出科學合理的治理方案。二是政策保障。按照“誰治理誰受益”的原則,把礦山地質環境治理、生態恢復與整治后土地利用緊密銜接,對整治完成的土地在符合總體城市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前提下,可采取集中收儲通過市場出讓用于城市建設,為發展旅游、林業經濟等產業用地提供保障,激活復墾土地利用價值。三是資金保障。全面核實治理范圍內礦山地質環境治理保證金數額,協調市財政撥付兩權價款671萬元,建立“以獎代補”機制,對進展迅速、成效明顯的地區給予資金獎勵。以“陰山山脈-黃河流域”山水林田湖生態保護修復工程項目申報為契機,將大青山笸籮鋪地區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及生態恢復重點區域納入自治區申報試點項目范圍,爭取獎補資金支持。積極吸引社會資金投入,正在與北京、天津的兩家公司對接項目,爭取引入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基金投入10億元左右,緩解市縣財政資金不足壓力。
中央國家機關工委原副書記陳存根、中國林學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陳幸良、中國生態文明研究與促進會駐會副會長王春益、中國人才科學研究院秘書長岳文厚、北京菊芋研究院調研部主任謝軍、中關村綠色礦山產業聯盟秘書長王亮、中科院地理研究所研究員李澤紅、中國國際經濟技術合作促進綠色城市工作委員會會長杜蕓,以及內蒙古林草局二級巡視員、研究員楊俊平等參加了調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