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窗幕墻網】1997年比爾·蓋茨新家完工,耗時7年6.5億,那時的蓋茨還沒有離婚,穩坐世界首富的位置,作為微軟掌門人的蓋茨對科技有著近乎執念的追求,在那個時代蓋茨的豪宅便將燈光、暖通、家電設備等都融入了智能家居的系統之中,除巨額的建造費用外,其中也蘊藏著比爾·蓋茨對智能家居未來的展望。
2021年,智能家電和IOT(物聯網)已經成融入人們生活,“XX同學,請播放音樂”的指令在許多時髦人的家中此起彼伏,而獲取這個“私人秘書”的成本只需要幾百塊錢,如果你愿意再多投入一些成本,就可以get首富同款,將燈光、暖通等電器設備也獲得智能。
從蓋茨的豪宅算起,智能家居至今發展二十多年,已經走過了互聯網時代、移動互聯網時代,如今進入了IOT(物聯網)時代,可眼下智能家居行業仍處于發展初期,標準體系正在建立健全階段。
“行業的發展離不開科技的進步”,5G和IOT已至的當下,智能家居行業能否坐上發展的快車?
配置率高,但單品居多
據澎湃新聞報道,2020年中國智能家居配置率較上年增加15.1%,達到84.2%。我國目前智能家居配置率較高,但小件單品居多,其中智能音箱、智能攝像頭、智能臺燈等小件單品為智能家居市場的銷量主力,可以將這些單個產品定義為智能家居產品,但擁有單個智能家居產品,就將這個家定義為“智能家”顯得有些言過其實。
智能家居多以整套的形式出現而非單個產品,眼下由于智能家居成本偏高,有消費門檻的局限,廠商將產品的功能以“個”為單位切割獨立出來,如智能臺燈、智能攝像頭等產品,均可以脫離智能家居系統,用手機充當總關實現智能功能。這導致擁有單個智能家居產品的用戶,控制操作產品時仍擺脫不了手機,手機成了遙控器用戶在家也離不開手機。
如果將設備按場景劃分,智能家居屬于固定的家居場景,手機屬于移動場景,用戶到家后洗澡或做飯的時間手機不在身邊便無法控制家居設備,所以手機作為移動設備不符合場景需求,這也是各大廠商為何搶占智能音箱和智能電視的原因,用戶需要在“家”這個固定場景中找到一個入口設備,智能音箱或智能電視等固定設備成了智能家居入口的優先選擇。
同時,智能家居的入口并非是唯一的,家庭場景中電視、音箱、手機各有優劣,可以互為補充,但智能家居的交互終端是要具有算力的,算力需要芯片實現,芯片導致設備成本上升,故而,交互終端所需要的算力需要疊加在本就擁有算力的設備之上,而不是在功能簡單的產品上疊加算力。
由此來看,未來智能家居產品大致可以分為兩大類,第一種是具有算力的交互載體設備,第二種是被交互設備控制的功能型產品,簡單來講就是有沒有“大腦”的區別。
這就延伸出一個問題,不同品牌的“大腦”有著不同的思維方式,也就是不同的控制系統,“大腦”不匹配的產品間會彼此排斥“打架”,實際場景中你無法通過百度的智能音箱控制米家的設備,這也是oppo、華為、小米等手機廠商紛紛做起智慧屏的原因,通過將移動端的設備手機與固定場景的智慧屏組合形成生態閉環,把用戶繼續“鎖”在自家生態是手機廠商在打的算盤。
手機廠商從手機入手促使用戶購買生態內產品,用戶跨品牌的轉移成本提升產生鎖定效應,這樣一方面是品牌市場份額的持續提升,另一方面,過多的控制系統為智能家居市場的發展套上了枷鎖,家居市場界限明顯被分割為小塊,標準不統一的情況下,行業發展陷入困境。
各品牌間設備互聯困難,智能家居行業難以規模化、持續化發展。當下智能家居產品系統間割裂感嚴重,用戶使用體驗不佳,因為使用單個產品需要單獨在手機上安裝APP來控制,無法將不同品牌間產品組合使用,在某種程度上限制了智能家居行業的整體發展,這也是導致我國智能家居配置率高達84.2%,但智能家居市場仍處于發展起步階段的原因。何時用戶提起智能家居不再是說,我更換了一“個”智能家居,而是一“套”智能家居,如“一套廚房智能家居”或“一套臥室智能家居”,這才能說明我國的智能家居市場走向了成熟。
噱頭與智能爭鋒相對
智能家居不該是噱頭,而是潤物無聲的體貼。當下智能家居設備運作方式多是通過語音指令控制,也就是將從前需要按壓的遙控器變為了語音控制,目前來看這種方式已經滿足了大部分人的需求,覺得動動嘴就可以控制設備很幸福,但這絕不是智能家居的終點。
以互聯網的思維看待用戶需求這件事,喬布斯說“用戶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放在智能家居產品上也是同樣,用戶需要的或許不是更精準的語音識別,或零延遲的響應速度,而是通過傳感器、攝像頭等感應設備采集用戶數據,然后以算法預測用戶需求,把解決需求的時間放在用戶意識到需求之前,是智能家居的目標價值所在。
當下智能音箱等終端交互設備仍是中心,思考需求和控制設備的仍是“人”而非機器,理想狀態下的智能家居應該是由傳感器和攝像頭等設備采集信息,算法結合環境的客觀因素和用戶的主觀需求定制出個性化的解決方案,但當下來看,這些設備仍需要“人”來做出控制指令才能運作。
智能家居的路還有很長,真正的智能應該像頂級的服務生一樣,在客戶不需要時隱藏在黑暗中,在客戶的需求開口前預測到客戶需求,智能家居也當如此,在“家”場景中,家居設備的存在感不宜過強“人”是核心。
以蘋果的Safari瀏覽器舉例,用戶在手機移動端瀏覽網頁時場景發生變化如到達公司,用戶打開Macbook端Safari瀏覽器或ipad端Safari瀏覽器,可以無縫銜接繼續瀏覽手機端網頁,它不會在你沒需求的時候一直提醒你這項功能,但它會把需求解決在用戶產生需求之前。
同時,智能家電的核心價值仍是家電而非智能,原有的功能是智能家電的基本價值所在,一個制冷不行的空調再智能也沒什么用處,滿足智能卻無法滿足基本需求的智能家電只能是個“聰明的笨蛋”。
用手機控制空調的開關本質上和用遙控器沒有區別,一個智能的空調也不該存在制冷弱的問題,智能家居的未來,讓智能的歸于智能,功能的回到功能。
開放互聯,行業方能迎來曙光智能
家居時代大幕已經拉開,行業標準統一是互聯互通的前提,當下廠商都醉心于自建生態,智能家居品牌間割裂感明顯,由于智能家居硬件產品門檻較低,護城河難以深挖,企業都不想成為只生產硬件的“打工人”,這種局勢下人人都不想丟掉底層控制系統這張王牌。
也正是因此,智能家居市場規模的發展陷入了困境,不同品牌的操作系統間無法互聯的規則像是涇渭分明的楚河漢界,隔開了不同品牌間單品的距離。
智能家居固定于用戶的“家環境”,對品牌而言是一個具有長期價值的生態場景,部分商業化的廠商把生態場景看做魚塘養魚,用戶養肥了就要收割,當下自建生態系統的部分原因就是把用戶繼續鎖在自己的魚塘中。
這也導致了當下智能家居單品通常配有有獨立的app,用戶選擇不同品牌的單品后,需要在手機端安裝對應app才能進行“儀式感”的操作,本該是一個語音指令喚醒的事情現在卻要充滿儀式感的打開app,對“智能”家居而言,這很不智能。
當下這種階段處于行業標準未能統一的過渡階段,最終硬件的發展都會開放互聯整合進開源的控制系統之中。反觀PC時代發展迅速的原因,正是因為底層系統windows的開放高度普及吸引了海量軟件開發者資源進入,智能家居時代稍有不同的是,資源從單一的軟件變為了軟硬件一體的家居產品,就像喬布斯說的那樣“我是為了能應用更好的軟件,而造硬件的人”,智能家居產品是典型的集軟硬件于一體的產品。
所以,和PC時代與移動手機時代相同,智能家居的發展最終也會走向開放互聯。回到智能家居市場來看,專注于細分產品領域家電研發的企業體量與資金有限,難以分出精力自研系統,最終會選擇進入用戶基數大的控制系統中,屆時堅持把產品關在生態系統中的企業無異于是自縛。
也許智能家居眼下就像讓·鮑德里亞說的那樣,它的可悲之處在于它不夠巧妙,因而不夠智能。智能家居的發展,困在商業利益的桎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