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博亮最早是做家具的,什么樣的契機促使您放棄已經很成熟的業務而投入行業?
10分鐘下定決心做木門
于總:說起這個事比較長,最早我是在哈爾濱做實木家具起家的,94年開始投入到木器行業中的。在哈爾濱做到98年的時候我才來到了北京,到了北京以后也一直在做實木家具,而且當時實木家具做的也非常好,在北京也有一定的知名度,深受客戶的歡迎和喜愛。我做的家具比較早,采用現代化設備也是比較早的,我在98年來到北京后就購進了牡丹江的木工機械設備,那時候各個廠家還是用手工去做。要是采用機械設備以后就高于其他的行業了,隨著企業的逐漸發展,當時國內就有了國外的設備,金田公司在國內做德國豪邁的設備代理,我就試著進了幾臺,感覺國外的設備確實比較好使,做起來也比較精準。通過使用他的設備,因為金田公司也為了賣設備,就邀請我們到德國去考察,考察德國豪邁的木工機械制造基地。當時是94年,到了德國以后,我們下了飛機當天就去了一個超市,到了一個超市以后我就看到了木門,而且這個木門我當時看了確實驚呆了。
記者:您見到的是什么樣子的超市?
于總:就是普通的小的建材超市,里面有家具,也有木門,當時看到以后真的很驚訝,在這以前我們中國的木門都是很傳統的,都是一些實木的,還有夾板門,款式都是很普通的,當時看德國木門的時候確實很驚訝,無論從做工上、款式上、油漆上都非常漂亮。我在那站了足足有10分鐘,就在想全地球上只有德國這個木門是最好的,根本就沒見過,所以我就立志回國以后要做木門,在中國做。雖然看這個門比較好,但是能看出來它不是實木的東西,所以就要研究它的工藝。我就跟商家談了,我說在德國看一家木門的工廠,后來他們和德國的木門也非常費勁的聯系上了,一般也不讓你去參觀,因為他得知我要去做木門,我要做木門畢竟要進設備,進設備就積極努力的給我聯系。進了他的工廠以后又令我很驚訝,是整條的流水線,線的這邊上原材料,到線的那邊就打包成型把貨運走了,但是這種門只不過是一個,樣式很單一,不帶什么木線,如果帶木線是上不了線的,但是我看了以后知道工藝是怎么做的,這是給我最大的啟發。回來以后我就試探著用我現有的木工機械,當然我在那里也進了一些設備,回來以后我用我原有的設備和我新進的設備模仿的做木門,大約用了也一年的時間,把這個木門做出來了,等我把它推向市場的時候,中國的這些客戶又是很驚訝。
記者:大家都沒見過。
于總:他們都認為我這個門都是從德國購進來的在內地銷售,當時銷售也非常好。因為在當時中國的市場,就是和夾板門,、夾板門又沒有油漆、又不帶套,我這個門又有油漆、又帶套,推向了市場,所以用戶對這個是比較認可的。實際這里面有一個故事,我在引進門的時候就考慮到確確實實能不能適合中國的國情,這是很重要的,因為我當時看了套裝門,套裝門的缺點是門套都是用了成片組合的,這樣組合起來門的45度角不嚴密,就是結合的不好,能看到縫隙,還有臉線和板在接觸的時候也是有縫隙。所以我感覺如果把德國的套原裝拿到中國,在中國老百姓當中肯定過不了這一關的。所以我就先制造了木門,制造了木門以后我就開始研究套,我根據中國的國情把歐洲的拆裝套和中國很傳統裝修做的門套結合起來以后做了一個我們自己起名叫子母套,我們就把裝門這邊稱為母套,不裝門那邊稱為子套,我們就分成兩個框架,到客戶家把它結合在一起,這樣做下來以后非常完美,就跟中國傳統式的裝修是一樣的,現場去訂、去噴漆、去打磨,這樣就解決了。而且我是工廠加工,但是有一個弊病,運輸起來比較困難,因為把它組合成一個完整的套門,像拆裝套放在車很方便,但是我們的子母套目前也是我們的專利產品,子母套產品市場銷售的非常好。
等我們做完了成套上市了以后,在市場上是比較認可的,目前來說,隨著木門的發展,老百姓也逐漸的認可這個拆裝套了,而且我們現在的拆裝套在我們公司占有比例也占了百分之五六十以上。
記者:通過您剛剛講過的一段故事,也能感受到博亮是隨著中國木門行業的發展成長壯大的,您認為中國木門行業這些年可以分為哪幾個比較關鍵的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