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窗幕墻網】車圈界的“收購之王”吉利最近大動作頻出。
11月8日,吉利汽車港交所公告,已與歐洲老牌汽車巨頭雷諾集團簽署了一項非約束性框架協議,將組建一家全新公司,在全球范圍內研發、制造和供應先進的混合動力總成和高效的燃油動力總成。吉利和雷諾將分別持有新公司50%股權。
1個月前,脫胎于吉利汽車零部件事業部的耀寧科技收購了老牌上市公司“澄星集團”,并在11月7日通過議案,李書福之子李星星全票當選公司董事長,吉利老臣徐海圣被聘任為公司首席執行官。這是繼吉利汽車和極星汽車躋身港股和美股市場后,吉利系在A股市場的一次突破。
吉利系“買買買”的步伐不止于此。今年7月,手機企業魅族成為吉利大家庭的一員;9月,吉利完成對英國超豪華性能品牌阿斯頓·馬丁·拉貢達國際控股7.6%股份的收購。
在資本市場,大手筆的收購和跨界讓吉利不斷“出圈”。但在國內房地產市場,吉利系則呈現出一種“悶聲干事”的狀態。
吉利與地產最早的交集始于2004年。彼時,吉利集團投資30億元建三亞學院及落筆洞旅游項目;同年,由吉利直接控股的一級公司銘泰投資發展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銘泰集團”)成立,開始涉及文旅項目開發。此后,吉利則鮮少傳出與地產相關的動態。
今年以來,吉利在房地產市場上一改過去低調風格,開始發力。3月份,吉利一天注冊了寧波吉想置業有限公司、寧波吉園置業有限公司、寧波吉夢置業有限公司3家地產公司。另據機構統計,今年1月~9月,吉利旗下企業寧波吉利家園置業在全國拿地面積達到85萬平方米,排名全國第39位。
在房地產市場進入下行階段的當下,吉利的舉動耐人尋味。
淺嘗地產甜頭
吉利集團官網資料顯示,其始建于1986年,1997年進入汽車行業。現資產總值超5100億元,員工總數超過12萬人,連續十一年進入《財富》世界500強(2022年排名229位),是全球汽車品牌組合價值排名前十中唯一的中國汽車集團。
據吉利官網業務板塊介紹,其業務涉及科技、金融、教育、運動與文化,并未明確顯示存在地產業務。僅有銘泰集團業務中出現了“文旅”字樣。
記者查閱公開資料發現,吉利與地產界的首次交集要追溯到2004年。彼時,吉利集團投資30億元建設了三亞學院及落筆洞旅游項目;同年,由吉利直接控股的一級公司銘泰集團成立,開始涉足文旅項目開發。按照此前的報道,吉利在文旅方面的規劃建設有國際康體養生中心、史前文化博覽館、儒家文化主題公園等項目。
2018年,在成都東部新區,吉利豪擲150億元旨在打造吉利成都銘泰方程時空港項目。該項目包括吉利學院(含北大西部研究院)、吉利銘泰汽車科技文化世界、吉利銘泰國際賽道等子項目,是集教育、汽車文化、城市功能于一體的綜合性項目。
吉利與萬科、融創等品牌房企也有合作。
2009年,吉利與萬科簽署戰略合作協議,由吉利出地,萬科為其代建三亞高知園項目,即三亞學院的教師宿舍。
今年4月,由吉利出資開發,融創寧波代建了其住宅項目“吉璟府”(一期),定向面對吉利內部員工銷售。
把控成本的前提下解決員工住宿問題,吉利淺嘗地產的甜頭。
2021年6月,吉利與寧波市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將極氪智能科技公司全球總部落戶寧波,當日同步啟動“共同富裕計劃”,“吉家”項目便是該計劃一部分,涵蓋住宅、商業綜合體,住宅數量共計3506套,還計劃建設約7萬平方米生活廣場,且配建幼兒園及九年一貫制學校,吉利員工則可享受員工福利價。
挺進地產深水區
如果說此前吉利是在地產業的淺水區試探,今年,吉利似乎愈發有向地產深水區挺近的勢頭。
今年3月1日,寧波吉想置業有限公司、寧波吉園置業有限公司、寧波吉夢置業有限公司成立,法定代表人均為李偉平,注冊資本均為2100萬元人民幣,經營范圍均包含房地產開發經營;物業管理;酒店管理等。
股權穿透圖顯示,3家公司均由吉利全資子公司寧波吉利家園置業控股。
6月16日,上述吉想、吉園、吉夢3家地產公司同時競得了寧波甬新D-46地塊、甬新D-47地塊和甬新D-48地塊,對應吉利夢想公園項目,這是規劃在寧波杭州灣新區的一個涵蓋商業、酒店、科技館、產業園的大型綜合體項目。
另據機構統計,在今年1月~9月寧波吉利家園置業在全國拿地面積達85萬平方米,排名全國第39位。這一拿地數據已超鄭州地產此類政府地產平臺,也超過“廣州地鐵、廈門軌交、沈陽地產”等軌交集團。
8月29日,浙江吉利控股集團還全資注冊了一家名為“杭州極電電子科技”的公司,注冊資本為5億元,主要對應“吉利新能源汽車電子產業園項目”從拿地、規劃設計到開發建設、招商運營的全鏈事宜,這也是杭州“中國視谷”的一個重量級項目。9月19日,杭州掛牌的戴村一則起價1.69億的工業用地有猜測也被這家公司拿下。
近年來,房地產企業進入多事之秋,銷售下滑、融資遇冷成為行業普遍現象。在不少人看來,當下并非入局地產的好時期。
車企吉利選擇在這一年加碼地產背后意圖耐人尋味。
對此,有觀點認為,當下較高的房價已經成為企業發展的障礙,一些大型企業通過自主建房方式分給員工,目的是留住員工,也有可能成為一個主流發展方向。由于土地堪稱緊缺資源,建于其上的住房也具備了保值升值功能,關鍵時刻也可以成為企業“保命”的底牌。
各行業扎堆跨界“地產”
近年來,跨行業入局地產的趨勢凸顯。
6月20日,中谷物流29億元收購上海佳兆業金融中心。與此同時,浙商銀行、鄂爾多斯、南京醫藥等非地產企業都趁機在上海、南京等地,斥重金買下寫字樓。
除了在大宗交易市場出手,土地市場也充斥著外行買家。
4月6日,河南鐵嵩數字科技有限公司在鄭州拿地,一時間“少林寺進軍房地產”的熱搜話題傳得也是沸沸揚揚。此外,青島啤酒、山東黃金等買地行為都曾掀起討論。
記者注意到,就連新冠疫苗制造商北京科興中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科興生物”)也悄然注冊了一家房地產公司——北京科興益道置業有限公司。
資料顯示,北京科興益道置業有限公司于2021年10月13日成立,所屬行業為房地產業,經營范圍包含房地產開發經營、物業管理、機動車公共停車場的經營管理、企業管理等。
就此,科興生物新聞發言人劉沛誠曾回應稱,上述公司主要是對租賃房進行管理,主要面向員工的房屋租賃以及不定期到場的外聘專家短期住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