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宜沒好貨的確是一個人人皆知的道理,可是這并不是商家、家紡品牌可以推脫產品以次充好的理由。近日,顧客張女士在某超市發現蠶絲被特價促銷。僅花費160元就買到蠶絲被,讓她欣喜不已,但是當她拿回家卻發現該被芯的"內容"與兒女為其花費上千元購買的蠶絲被實在大不相同。經鑒定,該被芯材質根本不是蠶絲,而是化纖。事件發生后,張女士得到的更多的是兒女和輿論的責備--"便宜沒好貨"、"老年人就是愛撿便宜"--并沒有很多人表示對黑心商家的聲討,似乎消費者已經默許了這樣的事情,如果產品便宜,就不應該對其質量做過多要求;如果產品質量過硬,理應價高。可是事實是這樣嗎?一斤蠶絲也就百余元,盡管需要加上加工費、勞務費、運輸費等,但是由于很多市場因素左右,一條蠶絲被并不是完全沒有可能以如此低廉的價格銷售,當然這樣的情況并不多。可是難道老人購買質優價廉商品的原望有錯嗎?誰不想求得更高的性價比呢?
雖然大多數消費者看起來并沒有對商家進行更多的責備,并不是因為消費者默許了這樣的行為,這更能說明產品質量問題已經深深地傷了消費者的心,消費者對這種并不算"嚴重"的問題已經淡漠,很多人甚至抱著希望越大失望越大的念頭。很多品牌就是抓住了消費者這樣的心理,市場上的家紡產品才出現了兩級的價格。同是蠶絲被,有的可以賣到3000元的高價,有的卻僅要幾百元。想要好質量的、圖踏實的消費者就只能多付費用;而圖便宜的消費者就注定不能計較質量,不是名牌自然也不能要求名牌的質量。如果質量很次,消費者也只能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誰讓自己貪圖了便宜?
雖然每當有"質量門"發生,很多消費者會埋怨相關部門事后諸葛亮,在事件發生后才頒布相關條例。而此次,蠶絲被國家標準已于去年就公告,今年初就開始正式實施,但是半年過去,仍然在市場上明目張膽地出現以次充好的情況。商家竟然如此無視國家法律法規,無視消費者的權益。
蠶絲被這種產品的特別之處不僅在于其是高級的家紡產品,還在于它是中國的代表家紡產品,如棉、化纖等材質的家紡產品任何國家都可以做出,甚至可能比中國的廠家做得更好,但是蠶絲家紡卻是中國家紡的驕傲,因此更應該把好質量關,本土家紡請別再傷了消費者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