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窗幕墻網】3月29日晚,國內鋼結構行業首家上市公司杭蕭鋼構發布2023年年報。公司全年實現營業收入108.20億元,同比增加8.90%,實現歸母凈利潤2.94億元,同比增加9.62%,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凈利潤2.50億元,同比增加31.41%,期末資產總額164.18億元,歸屬于母公司所有者權益51.82億元,鋼結構新簽合同訂單累計金額同比增長超22%,市場份額逐步擴大。
總體來看,公司全年業績穩中有進,營業收入首次突破百億關口,增速亦步入上升通道,為投資者遞交了一份營收、凈利、訂單量三增的“成績單”。
杭蕭鋼構2023年年報財務數據。來源:公司公告
鋼結構訂單創新高,海外業務提供增量成長空間
年報顯示,杭蕭鋼構持續發揮鋼結構主業傳統優勢,在產業園、科技中心、機場、高樓、會展中心、醫院、新能源等領域新簽訂了多個典型項目,如信陽CAZ雙創產業園、美團上海科技中心、紹興市越城區公共衛生服務中心、蒙古ET高樓項目、特多丘吉爾羅斯福立交橋、長三角一體化滁州市新能源汽車產業園等。
報告期內,公司新簽合同訂單171.81億元,已中標尚未簽訂合同的訂單合計約12.24億元。其中,鋼結構業務新簽合同訂單147.56億元,同比增長22.55%。與2022年同期新簽合同訂單金額增長率(12.44%)相比,其主營業務利潤貢獻顯著提升,為公司后續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堅實保障。
值得注意的是,充足的訂單數量與此前公司優質項目的持續落地息息相關。憑借39年豐富的行業經驗、優質的產品質量以及對鋼結構領域創新技術的研發,公司在鋼結構建筑的設計、制造、施工過程中榮獲了彰顯品質的獎杯、證書,進一步擴大公司在鋼結構行業的影響力。
報告期內,南方鋁業30萬噸/年電解鋁廠項目榮獲“2022-2023年度國家優質工程獎”;海口市國際免稅城項目(地塊五)榮獲第十五屆第二批“中國鋼結構金獎年度杰出工程大獎”;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婦產科醫院錢江院區項目(一期)榮獲第十五屆第一批中國鋼結構金獎;北京大學第三醫院秦皇島醫院建設項目一期、二期工程,北京大興國際機場臨空經濟區0107-076、095地塊順豐華北智慧物流總部基地項目等均榮獲第十五屆第二批中國鋼結構金獎。
除了深挖國內優質項目,杭蕭鋼構也將目光放眼至國際。在“一帶一路”倡議、“雙循環”戰略指導下,公司積極加入制造業“出海”浪潮,將中國經驗中國技術輸出海外,目前已在亞、非、歐、拉美等各大洲留下了“足跡”,打造出了一系列地標性工程,如新加坡OUB辦公樓、馬來西亞精英巴比倫、哈薩克斯坦阿克托蓋銅礦選廠、蒙古ET高樓項目、冰島國家音樂廳和會議中心、卡塔爾多哈國際機場等。
十年跨山海,2023年恰逢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周年,公司牢牢把握國內建筑行業“出海”的歷史新機,進一步走出國門惠及世界,創造業務增量成長空間。報告期間實現新簽海外訂單12.11億元,創造了近三年來訂單新高峰,占公司全年鋼構訂單總額的8.21%,包括OST印尼OBI鎳鐵動力車間工程項目、蒙古ET高樓項目、埃塞俄比亞莫角物流中心擴建項目、印尼工業園區工程項目等。
合理布局產能協同,提升杭蕭綠建市場滲透率
在“雙碳”政策的綱領下,“綠色”“低碳”“減排”“可持續發展”已經成為工業發展的核心要義。因此,對于占據全球碳排放量40%的建筑行業來說,從高能耗發展方式向低碳綠色建筑發展方式的轉變將成為大勢所趨。
值得注意的是,與傳統的混凝土建筑相比,鋼結構建筑在節能減排方面更具明顯優勢。尚普咨詢集團數據顯示,相比于混凝土建筑,鋼結構建筑在生命周期內可以節約能源30%至50%、減少二氧化碳排放40%至60%、減少固體廢棄物70%至80%。
在此背景下,我國積極推動綠色建筑創新轉型,并出臺了一系列涉及裝配式建筑、鋼結構建筑發展的相關政策,以便引領更多建筑節能降碳。比如,2022年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發布的《“十四五”建筑業發展規劃》中提及,要大力發展裝配式建筑,積極推進高品質鋼結構住宅建設,鼓勵學校、醫院等公共建筑優先采用鋼結構,培育一批裝配式建筑生產基地。到2035年,國內裝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達到30%以上。
可以看出,在相關政策的重點支持下,裝配式建筑和鋼結構市場增量或將迎來廣闊前景。目前,隨著基建投資的逐步恢復,長期深耕于鋼結構領域的杭蕭鋼構,抓住綠色建筑的開發、建設和推廣的機遇,堅持“構建并舉、分批落地”的戰略舉措,持續加大生產基地的全國戰略布局,進一步加深杭蕭鋼結構制造和加工在綠色建筑存量市場中的滲透率。
截至報告期末,公司在建及投產的鋼結構制造加工基地有19個,控股子公司漢德邦通過租賃公司內部的鋼結構制造加工基地,配套建設了6個建材生產基地,成為行業內率先實現輻射全國區域的鋼構企業。
在自有產能上,公司也根據規劃部署基地建設,報告期內,海南、內蒙古、安徽亳州、河南信陽、江西等地的二期廠房均已投產,河南洛陽、杭州錢塘區、浙江麗水等地的廠房建設也在穩步推進。
業內人士表示,杭蕭鋼構對全國區域生產基地的戰略布局和產能擴充,將形成業務輻射全國區域的價格競爭優勢,打破因運輸半徑限制工程業務輻射區域的壁壘,有效保障對客戶履約。
數智化轉型促進鋼結構“提智”增效
隨著人口紅利退坡,傳統建筑業正在面臨人力成本日益提升的難題。對此,國家和各地政府紛紛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助推建筑行業數智化轉型升級。其中,在住建部印發的《“十四五”建筑業發展規劃》中強調,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建筑業深度融合,催生一批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的發展新引擎。
為順應時代浪潮,杭蕭鋼構圍繞“提質、降本、增效”的核心,積極開展數字化轉型,持續推動信息化管理平臺、智能制造和全產業鏈B2B交易平臺的發展。
具體來看,在信息化管理領域,公司利用BIM技術加協同管理平臺,成功應用于杭州大會展中心一期項目、中節能之江華座項目、麗水國際會展中心項目以及龍港人民醫院項目等。
在智能制造領域,公司已新建完成16條智能生產線,加速實現加工制造環節的規模化降本增效,有助于提升公司整體產能,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
在B2B交易平臺,公司旗下子公司萬郡綠建開創“互聯網+綠色建筑”的建材一站式采供新模式,切實有效地解決了鋼結構建筑上下游產業鏈內所存在的詢源渠道窄、投標不透明、采購成本高等諸多弊端。
得益于萬郡綠建的自主創新和研發,以及對產業鏈上下游數據的共享共建,杭蕭鋼構被評為“蕭山區2022年度重點培育工業互聯網平臺”“2023中國軟件和信息服務業年度十大領軍企業”“2023年度建筑行業互聯網服務領航企業”“杭州市數字經濟百強企業”“2023年‘綠色建筑+互聯網’行業數字化最佳服務商”以及“2023電子信息年度貢獻企業”。
對于2024年戰略規劃,公司表示,下一步將在全面數智化的能力建設上,進一步推進營銷管理系統、項目管理系統、協同制造系統等業務系統的完善與改進;進一步推進信息管理系統的充分應用,形成生產、采購、物流等的有效數據沉淀,保障已上線的公司的運行效果,提升系統的數據分析和應用;推動萬郡綠建平臺的自主創新,為區域政府和企業提供產業互聯網、數字化交易及采購、銷售管理、過程監控等需求的企業實施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