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窗幕墻網】年初以來,浮法玻璃市場面臨“弱現實+弱預期”的雙重壓力,價格中樞持續下探。因政策逆周期調節而形成的地產交付高峰已經過去,作為地產后周期產品的玻璃承受著較大壓力,玻璃供需狀況想得到改善,需要供應端出現進一步的下降。春節后,玻璃上下游開工存在時間差,而且下游深加工訂單需求恢復緩慢,導致下游補庫意愿較低,玻璃廠庫進一步累積。在供應端,節后有多條產線點火,而此時需求端表現弱勢且具有不確定性,供應端的增加也成為玻璃價格下跌的原因之一。
從全年的情況來看,受到房地產周期性因素的影響,新開工數量出現的斷崖式下滑會滯后3年對竣工端產生壓制作用,從而使得建筑玻璃的需求面臨較大的下行壓力。短期來看,玻璃正處于“有估值+無驅動”的階段,其對政策的敏感度被現實疲軟的需求所拖累,廠家雖然降低了價格,但是需求恢復的速度依舊較緩。不過,隨著后續政策的逐步出臺,玻璃或進入調整階段,等待3月兩會帶來的預期以及旺季需求的啟動。綜合來看,玻璃全年供應呈現趨勢性下降的態勢,而需求存在階段性抬升的情況,價格會隨著基本面的變化而產生較大幅度的波動,建議產業方面把握高位套保的機會。
竣工數據趨弱下地產后周期產品承壓
2024年,房屋竣工數據與玻璃表觀消費量走勢出現階段性的背離現象,我們認為主要原因在于竣工數據的延報以及2023年需求的延遲釋放。
當前,政策導向已經從“保交樓”這一基礎目標朝著“保交房”這一更高維度進行升級。各地在落實相關任務的進程中,更加關注交付質量與民生保障的協同推進。這種政策重心的轉變能夠有效地縮短“竣工備案—實際交付—需求傳導”的轉化周期,縮小每個步驟之間的差距所造成的地產竣工到形成實際需求拉動的時間差,從而使得2025年玻璃和竣工數據之間的背離狀況得到修復。
基于以上情況,我們判斷當前玻璃需求與竣工數據之間的強相關性仍將延續。而且,新開工面積向竣工端傳導存在著大約32個月的滯后效應,按照這個時間推算,2025年竣工面積將會承受相當大的向下壓力。
此外,考慮到政策托底對竣工情況的影響,從白名單審批貸款金額來估算,預計2025年“保交樓”政策仍然具有連續性,大概會保障300萬套的交付量。
綜合考量“保交樓”政策的延續、白名單的陸續下發、單平方米耗玻璃量增加以及汽車穩定增長所帶來的玻璃需求增量等多方面因素,這些因素所帶來的積極影響依舊難以逆周期地對沖因竣工端下滑而導致的需求縮量。所以,我們預計2025年房地產竣工量同比下滑13%,玻璃需求下滑11%,在供需平衡的情況下,浮法玻璃日熔量下降至15萬噸。
需求恢復緩慢使得廠家承受庫存壓力
當前,玻璃產業鏈呈現上游累庫—中游滯銷—下游疲軟的傳導特征。由于受到春節前后上下游生產節奏錯配,以及下游深加工開工較晚、訂單狀況較差的影響,節后上游庫存相較于節前激增38.7%,且在節后還處于持續累積的狀態。截至目前,全國浮法玻璃樣本企業的總庫存達到6555.9萬重箱,同比增長20.84%。
節后玻璃廠嘗試通過漲價的方式去庫存,然而反饋效果不佳,現貨價格繼續下調,湖北近期已經連續兩輪降低現貨價格,將5mm大板市場價降至1210元/噸。另外,在節前期貨價格拉漲時,中游囤貨的意愿有所增加,導致沙河、湖北等地區的中游庫存規模增大。但是節后中游出現出貨困難的情況,預示著下游需求較弱,且中游的投資意愿也在萎縮。
從與竣工相關的數據來觀察,鋼化玻璃在節后的復工速度相對較為遲緩。據統計,全國52條鋼化線的開工率僅為35%。訂單數量不足是制約深加工開工的關鍵因素,當前已開工產線的開工時長大多在8小時左右。
從訂單的實際情況來看,截至2月17日,全國深加工樣本企業訂單天數均值為4.1天,與節前相比下降18%,和去年同期相比下降35.9%。僅有少數廠家在執行節前的訂單,多數廠家僅持散單或還沒有新的訂單。
截至2月21日,中國LOW-E玻璃樣本企業的開工率為62.58%,較上一統計周期上漲了4.9個百分點,節后雖然有多條產線陸續復工,不過和往年節后相比仍然處于較低的水平。市場方面主要關注2月末至3月初訂單的恢復狀況,但是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恢復的進度較為緩慢且預期不佳。
浮法玻璃仍然存在較大潛在冷修空間
預計2025年玻璃需求將下滑11%,在供需平衡的情況下,玻璃日熔量會下滑至15萬噸的水平。2024年4月,玻璃日熔量慣性增長,最高達到17萬噸。
截至目前,全國浮法玻璃的日產量為15.58萬噸,與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9.4%。截至2024年年末,從浮法玻璃窯齡的角度進行判斷,窯齡在10年以上的窯爐有29條,這些窯爐的日熔量總計為18400噸。其中,以天然氣為燃料的窯爐有16條,日熔量共計10100噸。在這些窯爐中,華北地區潛在需要檢修的產線較多,占比達到35%。因此,如果玻璃需求持續下滑,浮法玻璃仍然存在較大的潛在冷修空間。
我們對潛在復產產線進行了統計,其中冷修時間超過1年以上的產線共有34條,日熔量為19500噸;有部分產線冷修的時間較長,可能需要進行升級改造后才能重新開工,以滿足環保條件;還有一些產線可能會永久退出生產或者出售指標。但從整體情況來看,雖然存在潛在的復產點火產線,不過如果需求持續下滑,預計難以出現大規模產線投產或者復產這種逆周期的操作。
政策端防“內卷式”惡性競爭目標明確
1月15日,工業和信息化部、生態環境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市場監管總局等四部門公布《工業產品碳足跡核算規則團體標準推薦清單(第一批)》,其中涵蓋了平板玻璃及制品。市場有消息傳出,產能指標呈現收緊態勢。2025年是“十四五”規劃的最后一年,玻璃屬于限制類行業,國家基于節能減碳的考量,多次出臺了相關的政策文件,針對落后產能逐步引導其淘汰或者進行升級改造。在《工業重點領域能效標桿水平和基準水平》里,明確強調了玻璃行業的工作目標:截至2025年,玻璃行業能效標桿水平以上的產能比例要達到20%。由此可見,政策端防止“內卷式”惡性競爭的目標十分明確,強化行業自律的路徑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