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門窗幕墻網(wǎng)手機版
- |
- 關注我們
- |
- 我的商務室
- |
- VIP會員
- |
-
- 服務項目
- |
- 聯(lián)系我們
- |
- 國際站
關羽一生忠義無雙,所以被中國人稱為關公,奉為武圣,文武廟中與孔子并祀,可見他在人們心中留下了多么完美的形象。關羽深感曹操恩德,但為了義兄劉備,在殺了袁紹的大將顏良文丑回報曹操后,堅決求去。此時曹操可能殺他,劉備寄寓袁紹帳下,袁紹也可能殺他,但關羽義無反顧,是中國人心目中講義氣的經(jīng)典。
講到關羽之死,已經(jīng)有一句成語“大意失荊州”,好像關羽是一個不小心才失了荊州,然后“敗走麥城”,父子同死,讓人不勝唏噓。但是從《資治通鑒》的史實上看,關羽卻是犯了一連串的管理失誤才丟掉荊州,并且為整個組織帶來了巨大的負面結(jié)果─劉備從四川起兵東征為他報仇,卻又被陸遜火燒連營,兵敗夷陵。諸葛亮的“隆中對”為劉備設計的戰(zhàn)略是,雄據(jù)荊、益二州,外連東吳,內(nèi)修政治,然后兩道北伐,統(tǒng)一中原,恢復漢室。最后因為關羽的“大意”,“隆中對”的戰(zhàn)略完全被破壞,兩道北伐成了六出祁山,蜀漢大業(yè)終于無法完成。
那么,關羽是如何“大意”的呢?
首先,在外交上,與東吳的戰(zhàn)略聯(lián)盟伙伴關系是蜀漢集團的最重要資本。劉備占領了荊州南部郡縣,又向?qū)O權(quán)借了荊州北部郡縣,剛好益州州長劉璋昏弱,抵抗不了漢中張魯?shù)奶翎叄土粝玛P羽坐鎮(zhèn)荊州,親自帶軍入蜀,趁機把四川吃了下來。原本周瑜想趁赤壁大勝之后征蜀,結(jié)果被劉備擋了下來,此時劉備獨吞益州,實力大增,孫權(quán)怒不可遏。此間,孫權(quán)曾向關羽求親,要為自已的兒子迎娶關羽的女兒,這可是天大的喜訊,對外交有百利而無一害,但關羽卻一口回絕,詬罵使臣,“虎女焉能嫁犬子”之詞更是讓孫權(quán)氣上加氣。
更遭糕的是,此時關羽北伐,大破曹操手下將領于禁,接收了于禁的部隊,糧草不足就跑到孫權(quán)地盤上搶糧。之前,劉備借荊州不還,孫權(quán)要求歸還,十分不愉快,好不容易兩方和解,才以湘水為界,平分荊州,關羽跨過湘水開孫權(quán)的糧倉就食,等于撕毀了和約,孫權(quán)找到了出兵的借口,遂全軍出動,給關羽致命一擊。
關羽大軍北伐,把基地留給了糜芳與傅士仁,這兩人能力不夠,供應前方軍需常常不能及時,關羽總是大罵“等我班師,軍法伺候”,兩人遂生叛變之心。之前,以“吳下阿蒙”著稱的呂蒙駐守東吳的荊州前線,已密報孫權(quán),決定圖謀關羽,陸遜接替他的位置,立刻寫信給關羽,對他歌功頌德,大加拍馬,還暗示自已也想投靠過來,托以前程。關羽看信,心花怒放,認為自已的后方十分安全,遂抽調(diào)全軍支持北伐,后方空虛。萬事俱備,呂蒙大軍出動,一戰(zhàn)未打,就占下了關羽的基地江陵。不知道關羽是不是以為兩國有和約,認為這只是一場誤會,基地被奪后,關羽不立刻急行回軍奪回失地,反而帶著大軍慢慢回程。項羽在基地彭城被劉邦攻占時,殺了報信之人,封鎖消息,丟下大軍,只帶三萬鐵騎立刻回襲,在劉邦陣腳不穩(wěn)還在大肆慶祝時,就一舉擊潰劉邦五十六萬大軍,相反地,關羽不但讓全軍知道基地沒了,還派了使節(jié)往來與呂蒙談判。呂蒙趁此機會,安定江陵城的治安,秋毫無犯,還讓人民寫信給關羽軍中的子弟報平安,結(jié)果關羽大軍軍心渙散,一路走一路散,又是一仗未打,關羽大軍就被擊潰了。
呂蒙以“士別三日,刮目相看”以及“已非昔日吳下阿蒙”等語而聞名,看看他能一仗不打就拿下荊州,又一仗不打就擊潰關羽大軍,確實讓人刮目相看。
柏楊的評論說得很好,漢高祖劉邦把基地關中留給蕭何駐守,劉秀把基地河內(nèi)留給寇恂主持,曹操把許縣屯田交付給棗祗,智能之人都會把基地托付給最有才干的人,以提供源源不絕的糧草與兵源,只有關羽任命兩個自已最不信任的蠢材守基地。
對獨當一面在外經(jīng)略的方面大才,聰明的領導只能加官晉爵、懷柔以情、系之以恩。韓信趁劉邦之危要求封齊王,劉邦即使再不高興,但不得已,還是只能封王,否則韓信就會叛變而去,只有關羽口口聲聲說,我一回來軍法從事。這樣的“大意”對中國的領導之學有何啟示?
從種種事跡來看,關羽是一個英雄主義太強的人,他是一個好將領,但是劉備把他放到領導的位置,卻是錯用了人。關羽的英雄主義在很多方面可以看出來,比如,劉備稱帝,封了五虎上將,其中有一個老兵一樣的人物黃忠,關羽就恥于與他并列而大發(fā)雷霆,差一點不肯受封,可見得他是如何自負,甚至連孫權(quán)都看不在眼里,而自比為虎,比喻孫權(quán)為犬。又比如,他身旁都是一些聽命行事的人,所以他會把基地留給兩個蠢材,而大軍在外,也沒看到謀略之士為其出謀劃策,可見得關羽的軍事行動幾乎就是他一人的“onemanshow”(一人獨秀)。
為什么英雄主義在中國是一個不好的領導呢?
首先,中國的好領導都要靠團隊,一個領袖與其團隊成員的交換也是長期的人情交換,顯出“君恩臣忠”的人倫法則。領袖提供資源,提攜后進是“恩德”,而成員努力做事,達成任務是“報恩”。中國團隊的一個重要特質(zhì)就是領袖給恩德卻“不求回報”,是為了加強他的人脈網(wǎng),而成員會盡心盡忠,也是因為在一個群體的合作努力中,團隊發(fā)展壯大,資源豐盛,在“均沾”原則下,大家都能享有更多的資源,進行更多的交換,累積更多的人脈,從而有機會完成個人的目標。所以這依舊是一種理性交換的行為,但要展現(xiàn)出符合人倫法則的風貌。如果一個個人英雄主義的人總是表現(xiàn)出自我為主的理性算計,總是一個人獨攬所有光彩,智從己出、謀從己出、恩從己出,讓人家做配合表演的角色,就無法建立這樣的“自已人”關系。看看關羽集團中一群蠢材,敗走麥城時也只有兒子跟著,就可以看出關羽根本沒建立一個管理團隊。
其二,一個個人英雄主義的人無法與人做好長期的互惠交換。中國的組織行為固然有一部分是員工與組織間的互動,但也有很大一部分是個人與同事間以及領導與部屬間的交換行為。唯有透過交換,個人才能累積人脈,為了將來組織內(nèi)的升遷,或個人的轉(zhuǎn)職甚至于創(chuàng)業(yè)儲備資源;領導則透過交換建立自已的班底,完成任務,展現(xiàn)績效,達成組織目標。忽略了這些個人與個人間的社會交換,只分析個人與組織間的關系,就無法了解中國人組織行為的全貌。
只是這些社會交換都是長期性的,在長期性的思考下,很多環(huán)境的限制條件是不清楚的,因此,也很難僅僅根據(jù)理性算計做出正確決定,符合“人倫”、“均沾”的行為法則往往是長期中較好的選擇,所以個人英雄主義的行為方式─表達甚至堅持自已的意見,個體的意識高于團隊意識等等─是十分不合適的。在長期性的思考下,不確定性既然太高了,中國人會選擇符合社會期待的行為─利益與人均沾、隱藏個人意見,遵守傳統(tǒng)規(guī)范(雖然這些行為也會視情境而定),因為這樣反而可以累積聲譽,帶來人脈,在長期中更符合個人的利益。關羽軍中所有的光彩都定格在他騎著赤兔馬揮著青龍偃月刀就能戰(zhàn)無不勝時,別人的價值都不見了,價值交換也顯得沒必要了。沒有交換,沒有功勞,也沒有資源累積的機會,他的下屬如何能夠被激勵?如何愿意效忠?剩下的不是唯唯諾諾沒有主見之人,就是溜須拍馬阿諛奉承之輩,也難怪這些人一戰(zhàn)不打就投降了,一戰(zhàn)不打就跑光了。
柯林斯在《基業(yè)長青》及《從優(yōu)秀到卓越》中形容的第五類領導人,正是那種謙遜自牧,能讓部屬有所發(fā)揮的領導。這樣的領導不只是成功于一時,而是會立下百年不衰的基業(yè)。“謙遜”、“自我克制”、“照顧別人”,這些特質(zhì)是不是很像中國人傳統(tǒng)智慧中的好領導呢?
2024建筑門窗幕墻高質(zhì)量發(fā)展論壇隆重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