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06年5月份開始,我國陸續有68家物物交換的電子商務網站建立,而且很多大型的網絡創投公司也把目光聚集在了這個新興的市場。然而,這類網站面臨三大發展瓶頸,如果長時間無法突破,那么現在如雨后春筍般出現的物物交換網站,難免走向衰退。
“物物交換”本是最原始的市場交換形式,如今有了網絡版本,網上“淘寶”不需要真金白銀也可以如愿以償!
業內傳聞最廣的事情是,一個名叫凱爾·麥克唐納的加拿大青年借助互聯網把手里的一個特大號紅色曲別針,通過和其他人進行的16次交換,最終換到了一套雙層別墅一年的使用權。這個由互聯網帶來的奇跡也迅速引發了中國物物交換網站的興起。
從今年5月份開始,中國第一家物物交換網站“易物網”在上海成立后,陸續有68家物物交換電子商務平臺建立,而且很多大型的網絡創投公司也紛紛把目光聚集在這個新興的市場。同時,新的網絡體驗方式也吸引了消費者不斷加入到網絡淘金的“換客”行列。
據易物網CEO朱人杰反映,到目前為止,易物網的數據庫中已經有了60多萬件商品,注冊人數達到20多萬,從最初的每天注冊十幾個人增長到每天注冊上千人,“換客”們線上線下交易,活動頻繁。
網絡交換平臺的中國化生存危機
這種新型的電子交換平臺通過提供一個免費在線查找、搜索和互動交流的平臺,為“換客”提供了基于Web2.0模式的物品交換空間,即只要“換客”擁有交換需求,都可以在交換頻道中進行信息瀏覽和上傳,直到找到自己滿意的交換物品為止。交換的內容琳瑯滿目,大到各種家用電器,小到鋼筆、鉛筆,甚至連喝了一半的咖啡都有人在交換,將“曲別針換別墅”之風刮得風生水起。
專家認為,以物易物平臺的出現和迅速風靡有歷史的必然,用全新的交換理念推翻了傳統貨幣交換模式,利用現代網絡技術將閑置物品的使用價值進行有效整合。以美國為例,平均一個美國人一生要搬17次家,每次搬家都會處理一堆閑置物品,他們會通過在院子里擺攤的方式處理這些物品(稱為YardSell)。在中國,處理閑置物品的方式歷來無非是賣掉、扔掉和送掉三種方式,網絡交換平臺則巧妙地將社會資源再利用的功能植入到了網絡社區中。
然而,以物換物的網絡平臺在中國的生存能力如何,已經備受質疑。爭議主要集中于網站盈利模式不明朗和人氣的聚集能力上。
以物易物網站模式在國外市場發展較早,九十年代互聯網第一波熱潮時,曾涌現一批如Swaprat.com、Webswap以及Intellibarter等物品交換網站,但這些網站都沒有擺脫關門的厄運,沒有找到盈利模式和網站的低流量成為了他們敗北的主導因素。
經營狀況比較好的換物網站例如Lala.com、Zunafish.com主要通過對每次交換進行收費維持盈利和運營,值得注意的是,這與當前中國所有的換物網站的免費做法相左。到底這種電子商務平臺在中國能否成為新的掘金方式,能否擺脫國外同類網站大量倒閉的陰影呢?專家給我們的看法是:這種新型電子商務平臺如果要在中國發展起來,必須突破三大瓶頸,即解決信用機制問題、聚集人氣問題和如何提升增值服務。
信用機制標準難以建立
各大物物交換網站的注冊門檻都比較低,無需注冊者提供證明身份的材料,只要雙方覺得合適,喜歡對方的物品就可以進行交換了。因此,在目前看來,大多數換客可以網上聯系,然后進行線下交易活動,交易時完全脫離作為中立第三方的換物網站,信用方面缺乏有力的保障手段,交易的安全性受到了挑戰。尤其是價值較高的物品之間交換就存在很大的風險。
而網站沒有設置相應的類似淘寶的評級制度,乃至少有應對糾紛的法律機制,這就給交易的安全性埋下了隱患。電子商務資深人士韓濰清認為,即使要建立線上誠信評價體系也存在一定的難度:“從細節上來講,物物交換有地域限制,中國目前誠信體制的不完善很難讓網友實現線上換物,就算網站引入信用評價機制,一個人易物的次數越多并不一定說明他的信用越好,而易物網本身不是一個買賣,很難用一個標準來鑒定。”
B2B聚財氣,C2C聚人氣?
目前中國的換物網站模式與國外最大的差異就是,國內網站往往同時具有B2B和C2C兩種功能,即開通了企業易物和個人易物兩類商業頻道,把國外的純個人物品交換進行了升級。“國外的易物網站是分類信息網站,我們將做成大型的綜合信息網站,而且國內其他換物網站也在往這方面發展”,易物網的媒介負責人路小姐對《成功營銷》記者說:“我們將在現有的基礎上,采用B2B模式聚財氣,C2C模式聚人氣的策略,粘住我們的用戶并且吸引廣告商。”
然而,電子商務專家呂本富指出,網絡物物交換的不可行性要大于可行性。尤其是在B2B模式里,他指出,“曲別針換別墅,炒作是可以的,但是這只有短時間的眼球效應,既然不是用錢來交換,這個價值怎么決定?互換的標準是什么樣的?”
毋庸置疑,C2C模式在目前來看已經成為不少網蟲獲得快感和結交朋友的一種渠道,就像當年QQ興起時,網友見面一樣的令人興奮,只不過手中多了一件物品而已,這不妨礙他們交朋友和談天說地。韓濰清也認為:“二手物品的交換作為個人的愛好還可以,但作為一個獨立的商業模式是不行的,企業之間不可能存在長期物物交換的可能。”
當談及企業易物活動的成功概率時,一家大型換物網的負責人說,“我們成功介紹了一家廣告商換電影門票的交易。但暫時大型的企業交易還在摸索階段”。記者也搜索了山東地區的易物網,其中的企業交易基本上處于零成功狀態。對于網站的門前冷落鞍馬稀的狀態,呂本富給出了答案:“按網站的運營模式來看,從C2C轉為B2B非常困難。企業不同于個人,企業之間物品的交換都是企業的物資部門或采購部門說了算,不是一高興就交換的。”
從用戶渠道來看,地域的限制也進一步影響到換物網B2B和C2C模式的發展。據統計,易物網每天會有5000個商品的意向交換信息,最終達成交換的大概在5%~10%之間,以同城物品交換為主。所以換物網成為地域性的電子商務平臺較為理想。另一方面,物物交換其實應該有三種模式:物品與物品的交換、物品與勞務的交換、勞務與勞務的交換,幾種交換模式都受地域影響很大。
如何打造增值服務產業鏈
作為盈利模式尚不十分不清晰的Web2.0網站,“到目前為止,我們還處于無盈利階段,但是我們正在逐步完善網站的各項服務,同時也在研究和推行一些增值服務。我們希望能在網站運營一年半時有一定的盈利。”易物網CEO朱人杰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其實聚焦整個Web2.0網站,都存在一個盈利模式不明朗的問題,這直接影響著他們將來的生存。美國新聞網站paidcontent.org編輯拉法特·阿里認為會有90%的web2.0企業將不復存在,“每個人都能看出這一點。因為我們曾經經歷過類似的情況。”
易物網CEO朱人杰,在成功融資300萬以后創辦了易物網,雖然對互聯網有著濃厚興趣,但是談到易物網的商業盈利模式時,他也曾經頭疼,因為這個網站的營銷還是依靠廣告,談及到未來的營銷策略時,朱人杰提出構思“易物網和淘寶網不太一樣,雖然它們都是一種電子商務的平臺,但易物網目前主要提供在線信息服務,不涉及支付、物流等范疇,因此其當前主要盈利模式還是依靠廣告收入。但換物交易真正的增值是線下的物流等服務。”另外,“我們會考慮建一個倉庫,為企業提供倉儲、估值、法律等各項服務,還可以作為公證方來為交換雙方提供支持,這也將是我們的盈利空間。”
但是,北京駿網在線電子商務有限公司數字產品部經理吳丹楓認為,作為跳蚤市場功能的物物交換網站的盈利模式還不具有可操作性。她認為“當網站的數據庫和信息量達不到足以吸引企業參與進來成為網站會員時,很難通過有一定規模的增值服務盈利。而且提供增值服務是需要一個信用保障體系。這段過渡期還需要很長時間,這就是考驗風險投資商的耐心的時候了。”
個人和企業物品交換信息的不暢通,交換過程的繁雜,都是物物交換網站的發展機遇,但是本文指出的三大發展瓶頸,如果長時間無法突破,那么現在如雨后春筍般出現的物物交換網站,則難免走向衰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