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滿創新的世界
僅僅在十幾年前,要完成一篇畢業論文,都要花費大量時間泡在圖書館中,手抄筆錄地去采集信息;在96年拿到第一部手機時,無論如何也沒有想到后來手機更多地不是用來打電話,而是發短信,逢年過節時的問候短信更是經常令人忍俊不止,哭笑不得。
我們每天都在接觸著無數的創新,且不說“超女”、“快男”刮起的一股“草根明星”旋風,就看每日的QQ語錄,如果誰要是不知道“3Q”、“88”是什么意思,恐怕就要自認“老矣”……
一方面我們今天似乎已經生活在一個以“創新”為主題的世界中,另一方面很多企業卻在經常抱怨:想創新,要創新,但不知如何創新。
定向創新
實際上,企業所追求的創新與QQ語言的創新,完全是兩回事。
QQ語言的創新來自于靈感,有人稱之為“信封背面的創意”,意思是指在懶洋洋的陽光下,喝著咖啡,于休閑愜意中忽然冒出來,信手寫在信封背面的靈感。這種創新的點子,通常來自于對某些常年思考問題的潛意識回答,完全是發散性思維的結果。
而在企業中,當“創新”被提到議事日程上的時候,通常都是企業面臨經營瓶頸——或者營業收入與利潤大幅下降,或者是希望再上一層樓而又找不到方法——的時候。通常這種時候,企業內的各種深層矛盾都被暴露出來:管理問題、人力資源問題、生產問題、產品問題、市場策略問題……究竟哪個問題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找到關鍵問題以后,又從哪里著手,才用什么措施來解決問題?這種針對某一具體目標的創新,我們稱之為定向創新。定向創新依賴于結構化思維與發散性思維的完美結合,既需要依靠結構化思維來發現問題和分析問題,又需要依靠發散性思維來創造性的解決問題,最終還需要依靠結構化思維來推動解決方案的落實與實施。
對于以創造利潤為目標的企業來說,出現經營問題尋找創新之道時,最直接的表現通常是在市場份額或利潤上發生了問題。許多企業在尋求解決之道時,常常把問題歸結于惡性競爭、人員問題、激勵問題、管理問題、成本問題等等,而常常忽略了最根本的問題:企業之所以能夠獲得利潤,是因為企業為客戶創造了價值;那么現在客戶離我們而去了,是不是我們提供的價值已不能令客戶滿意了?
企業的經營結果在市場上以收入和利潤為唯一衡量尺度,企業的所有管理行為,無論是人力資源管理、產品管理、績效管理、經營策略管理等等,都是為達到市場目標而服務的,因此,只有深入研究市場,發現消費者的價值觀,才能夠走好“定向創新”的第一步——確定正確的創新方向。
尋找創新的方向
一般的市場調查,只能以數據說明某企業在市場的地位,并不能說明數據背后的原因;通常的滿意度調查,卻也似乎不怎么起作用,收回來的表格上明明客戶滿意度很高,但就是投訴不斷。
其實,問題往往就隱藏在令人惱火的投訴中,而并不存在于表格當中。但是,如果只是簡單地處理好個別客戶投訴,不能從客戶投訴中發現運營機制上的問題,也只能是治標不治本,按下葫蘆揚起瓢。
將常見的客戶投訴進行分類歸納,我們可以發現這些客戶投訴通常可以折射出三方面的問題:
·企業內部問題:比如某個服務人員態度不好,送貨不及時,產品殘次率高等,常常是由于內部管理出現問題導致;
·行業慣例問題:比如許多酒店在中午12點以前就要退房,否則按半天計算;這樣很多旅行者就不得不提前退房,然后拉著行李去吃午飯,如果下午仍有事情就更加的不方便。這種規矩固然是行業慣例,但是否能滿足客戶的需求呢?
·價值結構問題:如今企業,最頭疼的問題估計就是價格戰了。很不幸的是國內企業通常采用低成本模仿、假冒偽劣等方法應對價格戰,更進一步降低了用戶的價值認知,而使許多企業卷入惡性循環的旋渦。在充分競爭的市場上,價格是產品價值的天平,價格戰則往往意味著產品進入成熟期,即將進入衰退期,這時,市場上真正需要的是一種能提供更高價值的產品,而不是同等價值環境下的價格降低,唯此,才能實現企業與消費者的共贏。
針對上述三類問題,企業定向創新的思路就已經昭然若揭了:
企業內部問題,要依靠管理來解決。自然創新的方向就是管理創新;
行業慣例問題,表現為客戶對既有慣例的無奈接受。那么通過服務創新打破行業慣例,就能為企業建立起新的競爭優勢;
價值結構問題,則需要企業深入研究消費者的價值認知變遷并采取相應經營行為,而當一個企業能夠在既有的市場上,實現價值突破,也就將開辟一個新的產業格局,實現產業創新。
當然,三種創新模式——管理創新、服務創新和產業創新,不能孤立地看待。從管理創新到服務創新,再到產業創新,是一個由內而外的升級實現過程;從產業創新到服務創新,再到管理創新,則是一個以終為始的目標管理過程。對于某個流程、某項營銷策略、某個生產工藝的創新,都屬于戰術級別的創新,這些創新匯聚起來才能深刻地體現企業的戰略意圖;而在市場定位、商業模式等方面的創新,屬于戰略層面的創新,這些創新也必將通過戰術創新才能得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