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經濟危機的不斷加深,遠卓品牌機構總監謝付亮先生的課程《一分錢做品牌》正在熱賣,其中有公開課也有內訓課,有政府出面牽頭也有專業培訓公司牽頭。由于年底咨詢業務太忙,抽不開身,謝老師推掉了其中的很多課。
《一分錢做品牌》在此刻熱賣,對遠卓品牌機構或許是件好事,但對整個中國營銷界和企業界來說卻是一種悲哀。因為從一個側面反應了企業界對做品牌以及如何做品牌存在著嚴重的誤區和偏差。相信很多人會覺得我危言聳聽,其實那是千真萬確。
很多非專業人士、半專業人士甚至所謂的專業人士對于做品牌的理解存在著嚴重的偏差,他們普遍認為做企業有兩種做法:一種是做品牌的做法,一種是不做品牌的做法。做品牌代表著高標準、嚴要求,花錢做傳播;不做品牌代表著隨隨便便、得過且過,悶聲不響。乍一聽還覺得挺有道理,是那么回事。其實不然,按照這種邏輯再深究下去就會發現,原來做品牌和不做品牌的區別只是想不想活,想活多久的區別。然而,哪一個做企業的不想活,不想活久點呢?因此,不存在做不做品牌的區別,很多人對品牌的理解從根子上就錯了。
做企業就是做生意,要達成經營目標,要賺得多點,要獲得久點。而品牌有兩個層面的含義:一方面品牌是檢驗經營好壞的標準,是一個結果指標。如果經營好了,企業就會在公眾心里收獲一個“品牌”作為獎勵,如果經營得不好,就沒有獎勵甚至被淘汰出局;另一方面,品牌是一種如何做好生意的理論體系和系統方法,指導我們更好的做生意。因此,不需要專門做品牌,你只要運用品牌的方法和原理去做生意,自然而然就會做好生意,收獲品牌。
認清了品牌,我們就會發現:品牌是一種結果和方法,而不是目標。我們大可不必豪情萬丈、孤注一擲的向全世界宣布:我們正式開始做品牌了,明年準備投入800萬建設品牌,不成功則成仁!
他們把品牌看做一個階段性目標,把品牌和做企業割裂開來,是常見的第一個誤區;他們還認為用品牌的方法做企業一定要花很多錢,這是第二個誤區。其實正確的品牌方法,根本就不會讓企業多花一分錢,相反還會為企業節省開支。謝付亮老師《一分錢做品牌》課程中就有系統的闡釋,而遠卓品牌機構在服務客戶時,也是如此實踐的,而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回過頭來,我們看看課程為什么會熱賣的邏輯:“冬天來了,危機深了,企業不好過了,怎么辦?做品牌吧。可是沒有錢怎么做啊?總不能等死吧!一分錢也能做品牌?不可能吧!死馬當活馬醫,試試吧!”。
書到用時方恨少,品牌不是救命稻草,請別把品牌想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