驕陽照射在云亭村后山的一大片旱地上,姚智英帶著3名農民正在給栽種不久的蔬菜澆水,臉上掛滿了汗珠。
一年前,姚智英還是西南政法大學四年級的學生,當周圍的同學為在城里找上一份工作而四處奔波時,姚智英卻迷上了一項特殊的創業項目——種菜。大學畢業后,姚智英回到了老家福建省福鼎市沙埕鎮,當起了菜農。
租種19畝山地,種上了“外國菜”
云亭村地處福建、浙江兩省交界處,近年來,村里的年輕人大多進城打工了,留下了大量山地無人耕種。去年底,姚智英從村民手里租種了19畝山地,搞起了特菜基地。姚智英所種的特種蔬菜不少品種來自國外,球莖茴香、苦苣、櫻桃蘿卜、羅莎紅……當地農民都沒有見過。姚智英說:“我每天早上6點起床,晚上9點不到就要睡覺,作息規律與當地村民一樣。”
云亭村距山腳的沙埕鎮5公里,從沙埕鎮把菜運到福鼎市城關有40公里的路程。姚智英花3000元錢買了一部二手的三輪車,每兩天他就要送一趟菜進城,單程就要1個半小時。早上采收、上午送菜、下午鋤草施肥,這就是姚智英一天的勞動內容。
姚智英告訴記者:“面對市場就發現當初的想法有些簡單。”由于種的是特種蔬菜,價格高,一般消費者少有問津,姚智英不得不向福鼎市的高檔飯店一家家問過去,“現在找到了部分銷路,還不穩定,如果交通的問題能解決,去溫州銷售情況可能會好些。”
“這會兒我才知道當一個農民有多難”
一名大學生跑回來當了農民,這讓家人和鄰居很不理解。“一回家母親就罵,親戚朋友也過來打探究竟。”姚智英在云亭村租了一間小屋,每天忙完了農活就呆在這里,這讓他暫時躲避了母親的罵聲和親戚朋友的指指點點。
記者在姚智英的住處看到,屋內有一臺電腦、可以上網,桌上擺放的是《無公害蔬菜栽培新技術》《現代企業管理》等書籍。
迄今姚智英已投入5萬多元,由于蔬菜銷路不穩、飯店壓價,一時還收不回成本。姚智英最期盼的是訂單農業,他負責生產,有人包銷。就在幾天前,福州一家公司來電話洽談,但一聽說特菜基地才19畝的規模,就沒了興趣。“規模小了形不成市場,擴大規模又缺乏資金,到了這會兒我才知道當一個農民有多難。”姚智英感慨道。
“還是要堅持下去,我對特種蔬菜的前景還是看好。”與記者道別后,姚智英發動了三輪運菜車,載著早上采收的菜駛往山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