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美國一家公司聲稱即將推出“機器人裁縫”,據稱這項技術可以打敗“中國制造”,扭轉每年以1000億美元逆差的代價,從中國、越南等地進口服裝。這實際上是美國“再工業化”的序曲。
金融危機爆發之后,美國政府及歐盟各國紛紛呼吁 “重新回歸制造業”。然而,中國局部地區卻出現了“去工業化”傾向,大量的資金“逃離”實體經濟,進而流向地產和金融領域,出現了“虛擬經濟火爆、實體經濟弱化”的局面,產業“空心化”的風險在不斷加大。
重構競爭格局
金融危機爆發之后,4萬億投資雖然刺激了中國經濟,但也導致資金流入房地產市場,引起了房地產泡沫。專家指出,不可否認,產業轉移是全球化對資源合理配置的結果,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均從中獲益。但是在這一過程中,制造業轉移的弊病卻日漸顯現,尤其表現出失業率上升、貧富差距擴大等社會問題,其已成為歐債危機以來國際社會的共識。
新一輪制造業爭奪戰正在全球范圍內打響。在歐債危機陰霾籠罩之下的德國通過制造業實現了經濟的“送冬迎春”。今年一季度,德國工業生產大幅回升,進入3月份,德國工業業績顯著,工業生產增加1.5%,訂單數超出預期。依靠科技取得成功的“德國制造”早已成為“質量和信譽”的代名詞。德國在世界市場上有不少具有競爭優勢的產業,主要包括機械、化工、鋼鐵、船舶等。以機械制造業為例,其產品出口額及國際市場份額均居全球首位,在其國民經濟中的地位舉足輕重,是德國最重要的工業部門之一。
31年來首次出現年度貿易逆差的日本,也出臺激勵措施,避免產業“空心化”帶來經濟危機。日本曾依靠振興制造業,從二戰戰敗的廢墟上,一躍成為經濟強國。這個自然資源極貧乏的國家十分重視諸如鋼鐵等基礎材料產業,長期以來依靠進口原料、能源,制造工業品出口,依靠制造業的高附加價值支撐起了整個國民經濟。
經過這次危機,美國國內主張發展制造業、改變經濟過分依賴服務業,特別是金融業的呼聲不斷高漲,美國政府已經重新將制造業視為解決就業和經濟問題的措施,正在采取降低本國制造業成本的各種措施,如降低美國制造業的稅收負擔,并使暫時性減稅措施永久化,以提高美國制造業吸引資本和投資的能力。
波士頓咨詢公司發布報告稱,美國制造業復興并不能動搖中國全球制造業大國的地位。但美國龐大的國內市場、資本密集工業的普及程度和巨大的人才儲備會確保其成為世界制造業中的一股上升勢力。這種全球制造業的重新洗牌仍處于非常初級的階段,而且不同產業之間的差異非常巨大。但這種趨勢在今后5年將會變得越來越顯著。
可以說,發達國家借“再工業化”重新搭起貿易壁壘,并通過碳稅、勞工標準、社會責任等規則,重奪國際產業競爭主導權,對中國制造業的轉型升級形成圍堵之勢。一時間,中國國內“堅持以制造業為根本,加快現代產業體系建設”的呼聲四起。就在去年年底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上,實體經濟的主體是工業也得以明確。
破堵攻堅戰
事實上,在中國制造業領域,有大批企業堅持走實體經濟路線,走高端技術路線。“專注是我們的經營之道,從1993年集團成立至今,我們始終致力于鋁型材產品的研發與生產,以大型、復雜、精密的工業鋁型材產品為主流,在研發、技術、工藝等關鍵環節中搶占制高點”,中國忠旺執行董事兼副總裁路長青告訴筆者。
作為全球第二大、亞洲及中國最大的工業鋁型材研發制造商,中國忠旺持續優化產能、引進尖端設備,邁向產業鏈高端,在已有的工業鋁型材業務基礎上,延伸至深加工和鋁壓延材業務。
專家表示,盡管目前中國制造與發達國家在高端領域存在競爭,但其可以通過技術革新、產業升級,不斷提升產品的附加值和企業的話語權。中國忠旺的發展路徑就是一個可供借鑒的范本。
歐美等國的“再工業化”對新興經濟體的產業戰略布局產生重要影響,更讓綜合成本已超過一些新興發展中國家的中國制造企業感到迷失和擔憂。在全球經濟復蘇乏力的“后危機時代”,作為“世界工廠”的中國制造業,如何直面壓力、突出重圍、再造優勢?
2012年1月,我國出口額同比下降0.5%,這是2009年12月以來首次出現的負增長。這一信號引起廣泛關注,因為其預示了支撐“中國制造”的國際貿易空間正在加速縮小。眾所周知,我國制造業處于全球價值鏈低端,落后產能規模大、壟斷行業進入難,加之生產要素成本不斷上漲,投資回報率持續偏低。
挑戰總是與機遇并存。西方“再工業化”對中國制造業形成倒逼,將有利于促進中國轉變發展方式。中國忠旺快速形成的巨大生產能力,并面向海外市場的需求,重點發展高毛利率、高附加值的深加工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