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起自己的經商之道,吳政昌"四兩撥千斤":"堅持對的路線,然后做好一件事!"
"門板的花樣可以決定門企產品的銷量,很多門廠怕我轉行去做門,但我寧可跟100家門廠同謀,也不去碰門,對我來說,把門板做好,做好一件事才是正道。" 吳政昌
先攢足"起家本"
吳政昌說:"一生中影響我最深的人一位是我的父親,他影響我做人處事及做好一件事的道理,就如我的人生導師,也給我很多的觀念及方向,來到廈門也是因為他;另一位是國際雕塑大師楊鳳英教授,他引薦我學習美術雕塑,并時常關心與指導,所以這兩位是我最尊敬的長輩,也是我人生中最大的貴人。"
從在父親的公司里任職,到自己成立公司做雕塑工程、大型旗桿,再到做門板,學美術設計的吳政昌一直往返于臺灣和廈門兩地市場,做出了不錯的成績。而良好的生產條件和優越的環境最終使他把工廠建在了廈門。
如果說,做大型城市雕塑及旗桿對吳政昌是一種成就和積累,那做門板則是他另類的一個選擇。正因為他認為房地產從毛坯房到現在的精裝房,大家對家居的要求越來越高,在門的要求上也會有提升,而一扇門最重要的是門板,這樣他就敲定了發展這個市場。
正是基于這樣的考量,吳政昌將自己此前接單招攬工程轉向規模化生產、量產化。
一張板就如一張紙,傳統是用手工制作,耗時耗力。吳政昌想,為什么不能象印鈔票一樣把它印出來?想到即做,他帶領著員工立刻進行改進,終于在該領域取得了顯著成績,在業內享有很高的口碑。
還要再拼個20年
回顧自己走過的路,吳政昌總結說,每個人在選擇行業的時候,都想選擇有發展潛力的行業,但因為主客觀因素的影響往往不會看得太透,"我還有20年要拼。"
現在,他把工作的重心放在了廈門,行業也由大型公共藝術、大型旗桿的制作,增加到銅鋁雕藝術門板、不銹鋼浮雕藝術門板,今后還將延伸到建材領域,比如天花板、電視墻、背景墻等。
臺灣的建材業發展較早,大陸則是市場需求量比較大,從這個層面來評分的話,他會留給臺北的門廠幫他評分,"設計的東西在臺灣是試溫,試過之后,在大陸上生產線就非常快了。"也因此,他的時間安排得很均衡 一個月15天在臺北,15天在廈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