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廢舊林產品創造產值,走木材循環使用的物資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道路,是解決木材資源不足最根本的辦法。 改革開放以來,廣東經濟發展較快,已經由一個經濟較為落后的弱省,一躍成為超全國經濟總量1/8的經濟大省,GDP已由1978年的185.85億元發展到2007年的30673.71億元人民幣,29年中增長了164.05倍,工業總產值亦由1978年的206.56億元,發展到2007年的55252.86億元,29年中增長了266.49倍,在國民經濟的高速發展過程中,木材消耗量也不斷增加。 隨著國民經濟的高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木材消耗量不斷提高已成了一個規律,廣東如何應對今后木材消耗量的不斷增加,不僅是省林業主管部門應該考慮的問題,也是政府和其他>其他>其他一些相關部門,應該研究的問題,只有這個問題解決了,廣東才能既發展了經濟,又發展了生態事業。 廣東木材消耗量隨經濟發展不斷提高 廣東隨著國民經濟的高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木材消耗量已由1978年的228.13萬立方米,其中工業消費151.43萬立方米,建筑消費76.7萬立方米。 發展到2007年廣東木材消耗量達6723.5萬立方米,建筑和裝修用木材消費約359.5萬立方米。29年間,廣東的木材消耗量.03量倍;建筑裝修業木材消耗量增長了3.69倍。 木材加工業成為國民經濟不可輕視的力量 (1)木材加工業推動廣東經濟發展廣東省的林業產業較發達,木材加工業的實際總產值已達到2500億元以上。僅木制家具業、規模以上的森工造紙業、人造板業、木制品業產值已達到2222.45億元,其中,木制家具總產值已超出1000億元,規模以上森工造紙產值998.6億元,規模以上人造板業產值149.97億元,規模以上人造板業產值73.88億元。如果加上木地板業、木材加工及木片、原木生產如其他的一些非視規模以上的企業和未列名的木材加工業等的產值,廣東目前的木材加工業的實際總產值是非常可觀的。 廣東的林業經過了20多年的改革開放后,木材加工業已具備很強的實力,已初步形成以家具、造紙、人造板、木質地板和木制品等多個以木材為原料的木材加工體系,生產企業從業人員達到300多萬人。2007年完成家具出口99.70億美元,同比增長29.70%,其它林產品出口共373856.48萬美元,比上年增長24.10%,其中,實木家具293802.28萬美元、木制品3.24億美元,比上年增長8.30%。膠合板18599.6萬美元、中纖板7970.24萬美元等。 (2)廣東木材加工業發展迅速需大量木材 在家具業發展的帶動罡,以人造板業為代表的各種木材加工業發展迅速。至2008年,廣東省的人造板年設計能力達到855.65立方米,其中,中纖板年設計能力448.85萬立方米、刨花板的年設計能力269.51萬立方米。另外,隨著廣東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也帶動了紙市場需求量的不斷增長。廣東省造紙工業和紙制品制造業在改革開放以來,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尤其是近向年來發展更快,廣東的造紙工業和紙制品制造業生產已是全國舉足輕重的大省,紙及紙板生產能力已超1000萬噸,造紙業已列入廣東省經濟發展的9大支柱產業之一,2007年規模以上的企業產量已達980萬噸,紙業發展非常迅速。 據不完全統計,廣東省有木材加工企業2萬多個,其中,家具生產企業6000多個、膠合板企業200多個、中纖板企業65個,共77條生產線、刨花板企業66個,共77條生產線、裝飾單板貼面膠合板企業400個多等。2007年全省工業木材消費約6364萬立方米,其中,造紙消費木材約4500萬立方米、人造板消費木材約1156萬立方米、家具按40%為實木計算,消費木材約640萬立方米、木線用木材約6萬立方米、實木地板62萬立方米。 主要原料來源靠進口和回收利用 (1)今后廣東大量原木資源主要靠進口廣東省隨著木材加工業的高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對木材的需求量逐年增多,現在全省的木材消費量折成原木材積已達6000多萬立方米,并且還會逐年增加。廣東是我國南方的集體林區的重點木材生產省。2007年木材產量達到454.35萬立方米,比上年增長17.88%。為解放以來我省最高的木材年產量。盡管如此,我省生產的木材市場供應量僅是需求量的6.84%,加自然災害對粵北林區樹木破壞后,對今后木材產量將造成一定的影響,大量的木材靠進口和國內其他省區供應。 在國內,近年來木材產量雖有所增加,2007年全國木材產量已達到6976.65萬立方米,比上年增長5.52%,已是近幾年來我國木材的最高產量。各省市的木材加工業發展很快,對木材的需求量已遠大于木材產量的增幅,如2007年我國人造板產量達到8838.58萬立方米,比上年增長19.98%。
免責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
門窗幕墻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為
門窗幕墻網獨家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在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
門窗幕墻網違反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文系本網編輯轉載,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作者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