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就業狀況來看,按照以前的經驗,經濟增長與就業的關系是,經濟增長7 .5%,可增加900萬個就業崗位。但是,隨著這幾年我國經濟結構調整,情況發生了變化。2013年,中國經濟增長7 .7%,就業崗位卻增加了1300萬,今年前4個月,中國經濟增長7.4%,但是增加了600萬個就業崗位,所以今年基本上仍然可以保證1300萬個就業 崗位。
工資的漲跌也可以反映勞動力供求關系的變化。2005年到2012年,我國城鎮職工人均工資上漲14.4%,2013年上漲13%以上,今年依然上漲10%以上,這么快的工資上漲水平可以反映出勞動力供不應求的現實。
此外,以前我國主要依靠制造業創造就業崗位,但是當前制造業創造工作崗位的能力在下降,而服務業創造就業崗位的能力在上升。
第二個壓力來自金融或者銀行。有開發商說,我們都是借銀行的錢,一旦房地產崩盤,我們還沒死,銀行就先死了。我認為,在房地產調整中,金融的風險會增大,但不會導致爆發類似美國那樣的金融危機,尤其是銀行不會出什么問題。
美國銀行喜歡搞房地產證券化,在美國房地產有現金流,而這正是證券化最好的標的,一定會把它發展出最好的金融衍生產品,有時候房價的微小變化都會引起連鎖反應,甚至引起金融海嘯。中國目前還沒有出現這種情況,中國銀行業放出去的貸款,老老實實存在銀行。
中國與日本的金融構成更相似,以間接融資為主。日本房地產泡沫時間非常長,高潮時期銀行80%的貸款都是房地產貸款,中國截止到去年為止,與房 地產有關的貸款只占總量的38%,這里面包括給開發商的貸款和老百姓按揭貸款以及以房地產為抵押貸款。而且我國房地產過快上漲主要是過去5年發生的事情, 比日本時間要短。最主要的是中國的銀行在發放貸款的時候把主要風險轉嫁給其他人,自己保護得好好的,日本銀行恰恰無法做到這一點。比如,開發商將價值 1000萬的土地抵押給銀行,只能獲得500萬貸款,除非土地價格下降一半,銀行才會出現風險,這種情況往往不會發生,此外銀行的利潤、風險撥備金等足以 覆蓋房地產下降引起的壞賬。
總之,與房地產有關的風險肯定比過去要大得多,但是不會出現系統性風險。
第三,中國仍然是一個發展中國家,人均G D P只有6700多美元,儲蓄率很高,有很強投資能力,此外還有巨大投資需求空間,在房地產投資下降的同時,可以通過加大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彌補房地產投資 下滑帶來的沖擊和影響。對于那些人均G D P3、4萬美元、城鎮化率達到70%以上的國家,城鎮基礎設施建設基本已經結束,投資空間匱乏。日本房地產泡沫破裂20年后,政府一直在想方設法擴大內 需,但是投無可投,G D P仍然是零增長就是這個原因。中國的基礎設施建設和改造,保障房、棚戶區改造建設還有很大的空間。
總之,我認為,這次房地產回落是房地產市場自發調整的結果,房價上漲過快,城市生活成本過高,農民和外來人口用腳投票的結果,政府調節可以在短期內發揮作用,但是無法保證長期有效,還是要依靠市場自身的力量。
以北上廣深等房價上漲最快的一線城市為例,房價過快上漲與外來人口大量流入密切相關,充足的就業機會和豐富的公共服務資源對外來人口具有巨大的 吸引力。但是,近幾年,這種情況正在悄然發生變化。數據統計,去年北京市流入的外來人口只有41.5萬人左右,而在2006-2010年,平均每年流入外 來人口達到84.8萬,上海在“十一五”時期年均流入人口82 .5萬,去年只增加了34 .7萬,不足一半,廣州和深圳去年分別流入8.8和8.2萬,分別是“十一五”時期的1/7和1/5。房價不會永遠上漲,漲到一定程度,購房者無法承受自 然不會購買。
雖然5月份房地產投資在降溫,但是因為中央出臺了一系列穩增長的措施,基建投資速度在加快,下半年經濟會回升,但回升幅度有限,而且房地產下行壓力不光今年存在,甚至會延續到明年、后年。
中國不會出現房價下跌而無人購買的現象,特別是像北京這樣的城市,一旦房價下降10%、20%,自然會有人去買。
中國經濟進入換擋期7%-8%增長將成為新常態
《經濟參考報》:前不久,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時談到,從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出發,適應新常態,那么,應如何理解經濟新常態?您認為,未來中國經濟走勢將是什么樣子?
范劍平:任何國家的經濟增速是由五大要素的潛力決定的,即人口(勞動力);資金、資本;土地,自然資源,自然環境;科學技術;管理水平。這五個 要素在不同的國家有所不同,不同的歷史階段也會發生變化。這五大要素可以增長的潛力充分發揮出來的時候,所能實現的經濟增速就是一個國家的潛在增長率。有 權威機構曾經做過計算,1978-2007年,中國經濟潛在增長率在10%,這30年中國實際增速是9 .9%,始終圍繞著10%這個軸心在向上。
但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中國經濟增速大幅下滑,開始進入經濟增速換擋期。按照我的理解,新常態就是經濟要換擋了,大家不要再去幻想過去 動輒10%以上的經濟增長速度,中國經濟的潛在增長率在7%左右,如果現在的增長速度能保持下去,已經很不錯了。以前大家習慣了10%以上的高速度,好像 稍微降一點,就認為不正常,有人甚至認為,再過兩年中國經濟依然可以重回兩位數增長,這是不可能的。
經濟增速換擋期這個階段的特點是經濟增速要逐漸往下降,況且中國比其他國家在換擋時的情況要好得多。世界大多數國家一旦高速增長期結束,增長速 度從高速擋直接切換到中速擋,而中速擋一般只有高速增長速度的一半。這在日本歷史上曾出現過。1956—1973年,日本經濟實現18年高速增長,年均增 長9.8%,但是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機爆發,日本高速增長期戛然而止。從1973年到1990年,日本經濟年均增速只有4 .3%,1990年之后日本房地產泡沫破滅,日本經濟又出現了20年的零增長,一個一個臺階向下降。中國從過去潛在增長率10%往下降,我們還沒有一下降 到5%,而是降到7%—8%的中高速擋位。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仍然認為中國有中高速增長的潛力,這是由中國特殊國情決定的,最主要的是我國儲蓄率比較高。2012年,中國的儲蓄率達到了 50.5%的歷史最高點,從來沒有一個經濟大國的儲蓄率超過50%。雖然未來中國的儲蓄率會下降,但即使一年降一個百分點,降到30%也需要20年時間。 最保守地說,十年內的儲蓄率足以支撐中國仍是一個投資主導型的國家。
所以,中國未來能保持7%-8%的增速,最關鍵的因素不是出口,不是消費,而是把儲蓄用好,把投資的潛在增長力發揮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