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統計局最新數據顯示,今年1至10月,房地產開發投資同比名義增長2%,連續19個月出現下滑,也再次成為1998年房改以來中國經歷的最差投資數據,而在兩年前,這一數據還長期維持在20%以上。這一變化,也給了作為其上下游產業直接受影響者的建材業當頭一棒,得起”來維行業原本快速擴張的態勢迅速消失,甚至出現只能依靠“賠持生存的現象。
房地產面臨著長期去庫存的狀態。易居研究院最新數據顯示,重點監測的50個城市中,庫存去化周期超過12個月的城市已經超過一半。其中,北海去庫存周期高達30.1個月,煙臺26.4個月,荊門25.5個月,呼和浩特24.9個月,三亞23個月。庫存積壓的現實意味著短期內投資仍難回暖。而房地產業一頭連著投資,一頭連著消費,因此,房地產投資下滑致使此前大量擴張的建材行業陷入全行業產能過剩。
“過去幾年的飛速增長造成了對建材的提前透支。”有業內人士指出,過去十年,我國基礎設施與房地產行業的飛速發展,促使提供重要基礎原材料的建材業得到了飛躍發展。但也因此,需求被提前透支,建材業面臨著嚴重的產能過剩。而過剩產能帶來的結果便是利潤的大幅下滑,甚至大面積虧損。數據顯示,前三季度,近半數水泥、平板玻璃企業虧損,平板玻璃虧損企業虧損額30億元。更為嚴重的是,當前平板玻璃行業雖然有半數企業保持微利,但實際情況是其中許多企業是處于隱性虧損狀態。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二季度以后,平板玻璃價格下跌到行業平均成本線以下,價格已經失去調節供需平衡的杠桿功能。中國建筑材料聯合會會長喬龍德表示,當前部分水泥、平板玻璃生產企業不惜以低于成本的價格出售產品,主要是為了在市場需求萎縮的狀況下回籠部分產品資金,擔心企業資金流中斷,危及企業生產經營。“然而這種飲鴆止渴的無奈之舉,不僅造成企業銷售收入和收益大幅度下降,而且也不可能從根本上解決企業資金流問題,反而會將企業推入經營活動現金收入減少、銀行惜貸的尷尬境地。”喬龍德說。
雖然產能過剩已存在多年,一些產能已經過剩的產業還在新增產能,導致在市場競爭不規范的狀態下,不僅建材全行業經濟運行出現下壓,而且經濟效益嚴重下滑的程度遠遠超出經濟運行下壓的程度,給行業發展帶來巨大的沖擊。不少企業仍在困惑中徘徊或無所適從,盲目等待依靠外部拉動來改變現狀。
資源環境倒逼,使建材行業面臨前所未有的資源環境壓力和挑戰。與此同時,勞動力、土地、燃料動力等價格持續上升,生產要素成本壓力加大,建材行業經濟運行面臨近年來最為嚴峻的困難局面。因此,遏制、扭轉當前建材產品價格和經濟效益下滑,是實現今年建材行業平穩運行的迫切需求和首要任務。
喬龍德認為,需突破現有的兼并重組模式,改變一對一談判,逐漸制定出導向目錄指南,明確方向性歸宿和導向性目錄。可以變整體收購為相互持股。運用混合所有制,嘗試同一區域的企業,按照資本組建成立新公司統一經營;組織錯峰生產,要進行同區域內停產限產企業與生產經營企業共同分利的嘗試。
“將‘走出去’作為調整結構、改變發展方式的重要支撐,”喬龍德表示,國家“一帶一路”政策的實施,為行業先進技術裝備和高效產能“走出去”創造了機遇和條件,建材業應充分利用國家政策和國外市場資源,充分發揮我國建材工業技術、裝備、科技的優勢,擴展新的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