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創新是指創造和應用新知識和新技術、新工藝,采用新的生產方式和經營管理模式,開發新產品,提高產品質量,提供新服務的過程。世界上有很多成功的案例可以為我們所效仿。我們可以從他們身上找到屬于我國節能門窗幕墻企業突圍的途徑。
1.其他行業的成功經驗-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移動電話是我們現代生活經常使用的通信工具,我們就以這個行業作為案例,希望大家可以從中獲得有益的成功經驗。
諾基亞(NokiaCorporation)作為國際著名的通訊業巨頭,從1996年開始連續15年占據手機市場份額第一的位置,并且推出了Symbian和MeeGo的智能手機。2010年第二季度,諾基亞在移動終端市場的份額約為35.0%,領先當時其他手機市場占有率20.6%。對于當時的中國市場而言,諾基亞已經成為了移動電話的代言人。
隨著市場的不斷擴大和管理者的慣性思維,諾基亞逐漸失去了科技創新的勇氣,不再有劃時代的新技術和產品出現。于是針對于諾基亞的挑戰來了,2007年美國蘋果公司推出了震驚業界的劃時代產品“iPHONE”。iPHONE不是憑空設計出來的。2004年,蘋果公司召集了1,000多名內部員工組成研發iPhone團隊,開始了被列為高度機密的項目,訂名為“Project Purple”。
蘋果公司的掌門人喬布斯吸取了之前只重視技術創新,不重視客戶體驗的教訓,在開發iPHONE時除了將最新的科學技術應用到產品上之外,將潛在客戶的需求放到了最大。
同時,創新性的使用了“饑餓營銷”的營銷模式和“APP STORE”的服務模式。所有的這些創新將曾經的業界老大諾基亞打到了谷底,至今都不能超越蘋果的領先地位和市場份額。
從以上的案例中,我們可以發現科技創新和用戶體驗一樣是一個公司或一個行業不斷向前發展的源動力
2.建筑節能門窗材料和開啟方式的創新
與其他行業相同,科技創新也是建筑節能門窗幕墻行業走出圍城的必由之路。
首先,我們可以先從節能門窗幕墻的主材來考慮創新。以木門窗產品為例,從歐美地區引入的產品主要包括實木和鋁木兩種。為了適應中國建筑設計的外觀特點,房地產行業多使用鋁木門窗。
現有鋁木門窗是在保留純實木門窗特性和功能的前提下,將隔熱斷橋鋁合金型材和實木通過機械方法復合而成的。室外鋁合金部分為45度鏡面連接,而室內木材部分因工藝限制,基本均為90度榫接。
這種結構設計在全國的木門窗行業均在使用,很多年來均沒有技術創新的材料出現。難道中國的門窗幕墻行業不能有自己的創新嗎?要知道沒有創新是沒有出路的,只能跟在國外公司的后面喝彩。
該技術由于應用了創新的加工工藝,其金屬覆膜木門窗產品實現了室內木材部分與室外金屬膜部分一樣,均成45度鏡面連接,而且窗型系列打破了原有歐洲技術工藝的限制。我們看到了歐式內開(內倒)、外開、推拉、提升推拉等門窗產品。其中的外開、推拉等系列開創了鋁木門窗的先河。
對于建筑節能門窗的開啟方式,我們同樣可以進行技術創新。目前的內開(內倒)開啟方式來自德國,德國的房屋設計和生活習慣與中國不同。
首先,在當前中國房價較高的前提下,中國人買房主要計算的是室內使用面積,任何有可能減少室內使用空間的設計或裝飾都會被重新考慮。
另外,隨著中國進入老齡化社會,老人和兒童的人身安全顯得越來越重要。兒童天性活潑,喜歡到處跑跳,向室內打開的窗扇對于兒童和老人這樣的弱勢群體無疑構成了潛在的安全威脅。
同樣在中國上海,另外一群人完成了與鋁木門窗技術創新風格迥異的工作,他們將鋁材與五金配件的設計和使用重新做了定義。利用型材隱扇結構、隱五金及類扣板設計,將框架結構分割的整齊劃一,使得節能門窗的內立面第一次實現了固定玻璃和開啟扇玻璃外觀尺寸的一致化,同時節能門窗的外立面呈現出明框幕墻的視覺效果。
更加重要的是,他們的創新設計將常用的內倒功能和推拉功能合二為一。這種突破傳統的創新設計,使門窗系統在實現內倒微通風功能的同時,也實現了大面積通風功能的需要。沒有占用中國人需要的室內空間,也避免了內開設計造成的未知人體傷害。
以上的科技創新都發生在我們的建筑節能門窗行業中,他們在我國的既有工程項目實踐中也都獲得了巨大成功。如果我們不想通過擠壓利潤來打價格戰,就要進行有效的科技創新。只有存在差異,我們才能突圍。
3.建筑節能門窗企業經營理念的創新
除了技術創新之外,企業經營理念的創新也是至關重要的。以美國蘋果(Apple)為例,在技術創新上始終走在絕對前面的蘋果,喬布斯不滿足于在計算機行業已經取得的驕人戰績,他將眼光轉向了互聯網技術,它開發的iPod+iTunes 相結合的商業模式為用戶找到了一種通過下載音樂賺錢的方式。蘋果自身也從iPod 的銷售中獲得收益。他在iPHONE產品上運用的APP STORE服務模式成為了用戶變為果粉的利器。
中國節能門窗企業也可以通過經營理念的創新為自己開拓出一個嶄新的市場。由于創新了經營理念,從而使得該企業成功進行了轉型,擴大了市場份額和品牌影響度。
雖然這只是一個設想,但筆者在國內已經看到了實踐的先行者。希望類似于這樣的創新越來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