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要按照國家要求,嚴格執行不再審批煤炭、鋼鐵、水泥、玻璃新增產能項目的規定,同時,全力推動已獲路條的電力、煤化工重點項目與現有生產和在建煤礦聯合重組,現有富余發電機組與高耗能行業聯合重組。
2016年一季度,內蒙古地區生產總值同比增長7.2%,高于去年同期0.2個百分點,高于全國平均水平0.5個百分點。面對經濟下行帶來的壓力,“開門紅”體現出了改革釋放的強大動力。
記者近日從內蒙古發改委了解到,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國資國企改革、國有林場林區改革、價格改革等重點領域改革順利推進,有力地增強了內蒙古經濟發展的活力,截至目前,內蒙古累計出臺經濟生態領域改革成果14條。
供給側改革中的“加與減”
與當前經濟轉型升級方向相一致,內蒙古供給側改革重點分為五個步驟: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結構性改革是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重大創新,抓好以五大任務為重點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抓住了經濟工作的‘牛鼻子’。”內蒙古發改委主任包滿達對中國經濟時報記者表示,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一項長期復雜的工程,必須有清晰的工作思路,做好符合內蒙古經濟發展實際的“加減乘除”法。
“加法”就是要補上產業發展中的短板,推動資源型產業延伸升級。目前內蒙古資源型產業低端化特征明顯,煤炭就地轉化率為35%,甲醇延伸加工率不足20%,有色金屬延伸加工率為55%,而且以初級加工為主。包滿達說,“十三五”期間,內蒙古要重點提高煤炭、鋼鐵、有色產業的延伸加工。加快推動農畜產品加工業提質增效,大力振興羊絨產業,保持乳業領先地位,適度壯大肉類和優質糧油產業,積極培育皮革、沙草等產業,內蒙古要真正成為我國重要綠色農畜產品生產加工輸出基地。
“減法”就是去產能。內蒙古現有煤炭產能每年達到13.16億噸,產能利用率71%;按國家要求,陜西、山西、寧夏、內蒙古四省區每年產能在60萬噸的煤礦將關閉,這樣的煤礦內蒙古有280個,合計大概1.2億噸產能。
近日,內蒙古化解鋼鐵煤炭過剩產能實現脫困發展領導小組專項督查組,對鄂爾多斯市和錫林郭勒盟境內未批先建煤礦停建停產工作開展專項督查,14個煤礦已經按照要求全部停建停產。內蒙古將在三到五年內關閉這些礦井。據介紹,內蒙古要按照國家要求,嚴格執行不再審批煤炭、鋼鐵、水泥、玻璃新增產能項目的規定,同時,全力推動已獲路條的電力、煤化工重點項目與現有生產和在建煤礦聯合重組,現有富余發電機組與高耗能行業聯合重組。
激發市場活力中的“乘與除”
據統計,近年來,內蒙古科技重大專項中87.6%的經費投入到企業,帶動企業創新投入36億元。截至2015年,內蒙古自治區共建設以企業為主體的新型研發機構38家,攻關方向涉及現代煤化工、清潔能源、有色金屬生產加工、綠色農畜產品加工、生態綜合治理、稀土、蒙醫藥等領域,覆蓋全區12個盟市。
對于內蒙古而言,做好“乘法”就意味著要補齊創新短板。包滿達表示,一方面,內蒙古正在充分整合優質科技資源,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產業園區和重點企業,推動在新能源、新材料、裝備制造、現代煤化工、高鋁粉煤灰綜合利用、現代蒙醫藥、生物育種、乳業加工等領域建成一批國家級和自治區級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實驗室和企業技術中心。另一方面,內蒙古在加快完善科技成果、知識產權歸屬和利益分享機制,加快修訂《內蒙古自治區科技成果轉化條例》,加大科研人員股權和分紅激勵制度建設,調動科研人員進行科技研究的積極性。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內蒙古已經完成了615項改革方案的制定工作,有效激發了各類市場主體的活力。用“除法”激發市場活力,包滿達表示,要繼續深化改革工作,一方面,提升方案質量,確保改革方案和每項改革措施都符合中央精神、體現內蒙古特色、解決具體問題。另一方面,狠抓貫徹落實,確保中央和自治區的改革舉措件件有著落、有成效。今年年初,國家決定取消152項中央指定地方實施的行政審批事項,內蒙古正在抓緊做好后續銜接工作,切實加強事中事后監管。
包滿達認為,“加減乘除”之間存在有機的內在聯系,四種手段都是為了同一個目標推動傳統產業“有中生新”、新興產業“無中生有”,培育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激發社會創新活力,促進產業升級和結構優化,形成核心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加快形成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體制機制和發展方式。
5年年均7.5%的任務
《內蒙古自治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提出,今后五年,內蒙古的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7.5%左右,到2020年地區生產總值達到2.6萬億元左右。
包滿達說,設定7.5%的增長率主要考慮兩個方面:一是考慮需要。內蒙古發展不平衡,在基礎設施、產業發展、民生領域等方面同國內發達地區相比還有許多短板,為了加長短板,需要繼續保持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的增長速度。二是考慮可能。經過多年的積累,內蒙古具備了一定的發展基礎,特別是近年來持續有效的投入,推動了產業轉型升級,“五大基地”已初具規模,一批交通、電力基礎設施和新型化工等重大項目正在陸續開工建設,隨著創新驅動戰略深入實施和改革開放不斷深化,新產業、新技術、新業態將會大量涌現,經過努力,保持7.5%左右的增長速度是可以實現的。
內蒙古大學研究生院院長、教授趙海東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隨著主要工業產品需求臨近或達到峰值,傳統行業產能新增步伐明顯放緩,產業組織正在深度重構。應對經濟下行帶來的壓力,內蒙古應積極通過兼并、重組和資產證券化等資本手段,推動煤炭、電力、化工、冶金、建材縱向兼并重組,化解過剩產能,形成產業鏈競爭新優勢。同時順應新一代技術革命和新需求的出現,著力培育“稀土+金屬”、非金屬材料、核電燃料、多晶硅、單晶硅、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生物制藥系列、新型煤化工、高技術服務業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