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窗幕墻網】來自國家層面對建筑標準的評定,將對包括家裝在內的房地產行業上下游帶來新的變化。
今年6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發布的《裝配式建筑評價標準(征求意見稿)》明確指出:裝配式建筑的建成品必須具備使用功能,不能毛坯交房。也就是說,是否采用全裝修成為是否為裝配式建筑的一項關鍵標準。
對此,日前全聯房地產商會全裝修產業分會(簡稱“全裝聯”)上海工作中心揭牌過程中,全裝聯秘書長陳忠莉指出,無論是國家宏觀層面還是住建部,都提出全裝修作為裝修式建筑一個主要衡量標準,也就是說裝修式建筑和全裝修是唇齒相依的關系。
因此陳忠莉判斷,這加上各地相關政策的密集出臺,表明了今年是全裝修元年。與此同時,消費者對精裝修和全裝修的接受度也越來越高。
住建部科技與產業化發展中心副總工婁乃琳表示,國家標準改革后,團體標準的編制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對國家和行業標準推動將起到很大作用。
新風口
這是一個基于產業升級、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裝配式建筑的行業發展新風口。2016年上海住宅產業化技術平臺對30個交付的全裝修樓盤、超千戶家庭的入戶調查顯示,上海全裝修住宅業主滿意度指數已達到81.15,墻體保溫與隔聲滿意度82.79,同比上升6.44%;2016年門窗保溫與隔聲滿意指數為84.31,同比上升4.42%。
如今,全裝修發展進入了一個全新時代,裝配式建筑發展已經上升到了國家戰略性高度。以上海和北京為代表的城市逐步探索出一條涇渭分明的產業化發展路徑。在系列利好政策的加持下,企業從觀望、可做可不做,到主動做,企業思想意識的轉變高度趨同。
然而,“毛坯交房”在我國已有20余年歷史,且國內地域差異非常大,各地產業化發展的條件、環境、資源、生活模式和需求不一,導致裝配式建筑發展之路一直沒有實質性進展。
裝配式建筑面臨的“痛點”,包括成本增加,標準規范、技術體系、區域特點、供應鏈適配、管理機制等帶來的變化,以及各方利益博弈及對傳統商業模式的挑戰等。
多名業內人士指出,全裝修更側重的是設備、管線、構造、防水等工程部分,業主仍然對房屋的“軟裝飾”有很大自主權。
工業化施工提供個性化裝修方案將是全裝修的根本解決方案。因此對于裝飾裝修公司和施工企業來說,充分考慮業主的個性化需求,在管理流程、裝修方案中給業主提供更多的選擇,將成為重要的競爭力。
但全裝配化需要一個過程。業內人士指出,從成本適配性而言,中檔精裝標準落地快,而低端與高端精裝標準會碰到一些瓶頸。全裝修對建材企業創造了新的發展機遇,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方面,建材工業需能緊密對接裝配式建筑需求,與產業鏈上下游緊密聯系;另一方面,建材生產商需生產出能夠滿足裝配式建筑所需的綠色、集成的建材部品。
變化已現
房企早已介入房屋裝修領域,面對這一行業形勢,作出相關調整成為必然。
在轉型浪潮中,個人和企業應該怎么去適應?新城控股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歐陽捷表示,目前房地產行業有四大趨勢:新型城鎮化接近尾聲,很多人口凈流出城市,購房需求并不大;一二線城市的都市圈成為城市化的吸引地,帶來了產業人口外遷;租賃住房成為熱點城市的主流,一體化裝修成為必需;房企集中度越來越高,標準化住宅成為趨勢。由此判斷,全裝修、裝配式住宅將成為行業未來發展所需,住宅產業化也將成為各大房企的探索方向。
產業鏈上的細微變化也正在發生。特銘家具有限公司總經理陳曦介紹了轉型中該公司的新定位:一是作為供應商要和地產商一同改變;二是重視與物業板塊合作;三是承接地產商的痛點,從一對一的物品采購逐漸到與地產商構建平臺合作;第四是加強零售終端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