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窗幕墻網】城市與人
在人口負增長地區,我們首先要習慣做減量的城市規劃。
2019年4月8日,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發布了《2019年新型城鎮化建設重點任務》(下稱《重點任務》),其中首次提出了“收縮型中小城市”的概念。
該文件指出,收縮型中小城市要瘦身強體,轉變慣性的增量規劃思維,嚴控增量、盤活存量,引導人口和公共資源向城區集中。而在大城市方面,則進一步放寬了大城市的落戶限制,并要求大幅增加超大特大城市的落戶規模。
微信截圖_20190403155736.jpg
我國中小城市數量多,牽涉的區域范圍大,為什么有些中小城市會率先收縮呢?
一方面,未來10年左右,我國即將迎來人口負增長。目前很多中小城市已進入了人口負增長,從人口趨勢來看,未來還會有更多中小城市進入收縮時代。
由于中小城市屬于城鎮化體系的末端,靠人口回流等因素扭轉人口負增長幾乎不可能。而且,相對于大城市收縮,中小城市瘦身更為輕便,成本可能更小。
另一方面,相對于人口向中小城市分散布局,人口向大城市聚集更有利于基本公共服務資源的配置效率。
因此,在即將到來的人口負增長時代,相對于收縮大城市,收縮中小城市更加合理和科學。
那么,收縮型中小城市又該如何發展?《重點任務》的基本思路是“瘦身強體”,也就是說,中小城市不僅要“瘦”,還要“強”。
中小城市瘦身強體,首先要求我們轉變慣性的增量規劃思維。很多城市的政府官員拒絕承認城市人口在流失,甚至排斥做一個收縮型城市規劃。因為他們認為,城市要發展,人口必須增加,人口減少是城市衰敗的表征,是負面業績,是不可接受的。
而且,城市規劃業界也習慣了做人口增量的總規,因為總規中預計的人口變動直接決定了這個城市未來能做城市開發的土地資源。如果規劃公司在總規中預計人口減少,可能很難得到通過。總之,在人口負增長地區,我們首先要習慣做減量的城市規劃。
中小城市瘦身強體重點是要“強”,也就是說中小城市收縮不是萎縮、破產、荒涼、蕭條和衰敗,而是收縮中要民富城強。不少學者會認為,這是難以實現的城市發展悖論。
其實,城市在收縮中增長并非不可能。揆諸現實,很多人口負增長的國家和地區卻在經歷經濟的快速增長。城市也如此。關鍵是需要我們深入研究,特別要總結國內外的經驗和教訓。
在城鎮化進程中,隨著人口和產業的聚集,會逐漸形成核心城市、中心城市、邊緣城市等城市體系。城市群是城鎮化不斷發展的客觀必然,具有以大帶小(即通過大城市推動中小城市的發展)的特征。
目前,我國已經形成了京津冀、長江三角洲、粵港澳大灣區三個大城市群。此外,成渝、哈長、長江中游、北部灣、中原、關中平原、蘭州—西寧等城市群正在規劃發展中。
未來,對于很多中小城市而言,從產業和基本公共服務等各個方面積極融入到城市群中去,才是城市生存發展的王道。
在這方面,日本東京都市群的發展模式,就是個很好的國際案例。東京都市圈形成了“多核心、多圈層”的空間結構和高度互補的功能布局。盡管東京都市圈中有些城市的人口在下降,但是東京都市圈的人口卻不斷聚集。
這對國內中小城市“瘦身強體”而言,顯然不乏借鑒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