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窗幕墻網】有時候,選擇正確的方向比努力更重要。
在我國經濟發展面臨新的風險挑戰,國內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背景下,如何確保經濟平穩增長受到廣泛關注。每當經濟發展有風吹草動,有些人就想回到依賴房地產短期刺激經濟的路子上。對此,中共中央政治局7月30日召開會議明確要求,要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落實房地產長效管理機制,不將房地產作為短期刺激經濟的手段。
無論你對房地產是愛也好是恨也罷,也不會否認,很長一段時間內,房地產在經濟和社會生活起到了任何行業都無法替代的重要作用。除去直接的賣地收入外,與房產、土地直接和間接的稅費收入也都讓其他行業“羨慕嫉妒恨”。同時,在房地產這條漫長的產業鏈上,很多行業也撈到了不少甜頭。從某種角度來說,過去依靠房地產拉動增長,對應對經濟下行的壓力,取得不錯的效果。
凡事有利就會有弊。應該看到,房地產市場過度依賴的后遺癥已經十分明顯:不利國人實現安居夢想、擠壓實體經濟生存空間、影響新動能形成培育、攪動社會浮躁風氣等。比如,如果房地產投資能夠提供較高而且穩定的回報,那么企業從事創新活動的動機無疑會減弱。而且一旦企業將大量資金投向房地產,也將會擠占研發投入,這同樣會減弱實體部門創新的步伐。
另外,目前金融供給依然主要依靠以商業銀行為主體的間接融資體制。間接融資比例過高,不僅會增加企業借貸成本,而且容易造成信貸錯配。如果動搖“房住不炒”的政策定位,重歸以房地產短期刺激經濟的路子,勢必重演資金涌進房地產市場和股票市場,實體經濟得不到金融支持的一幕。
所以,中國經濟要實現更高質量、更高效率的發展,一方面要破除對房地產市場拉動經濟發展作用的迷信,真正把發展的動能放到依靠技術進步、人才培養、自主創新的路徑上來;另一方面要加快構建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的長效機制,綜合運用金融、土地、財稅、投資、立法等手段,驅動房地產市場走上正軌,從根本上消除不時涌現出來的依賴癥。
近幾年,我們一直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追求更高質量發展,向改革要紅利、向開放要潛力、向創新要動力,房地產拉動經濟的效應逐漸減弱了。數據顯示,2018年全國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經濟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為16.1%。今年上半年,我國經濟總量逾45萬億元,同比增長6.3%,主要宏觀經濟指標保持在合理區間,消費拉動經濟增長的“主引擎”作用更加凸顯,內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進一步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繼續提高,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積極因素增多。
就房地產市場而言,中央態度鮮明的表態,地方密集跟進的調控,指向性和針對性已十分明確。最近,國家統計局發布了6月份70個大中城市商品住宅銷售價格變動情況以及1—6月份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和銷售情況最新數據。總體來看,今年上半年房地產市場開發、投資及銷售等方面表現均較為平穩。在“房住不炒”已成為社會共識的背景下,各地因城施策的調控將有助于房地產市場持續平穩健康發展。如今,再次強調“不將房地產作為短期刺激經濟的手段”,抓的正是可能影響經濟穩增長的主要矛盾,也進一步凸顯了中央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的決心。
正確的方向已經找到,就要堅定地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