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窗幕墻網】中國應增強風險意識和機遇意識,加強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與戰略性布局,逐步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集中力量辦好自己的事,既要擴大內需,降低對國外市場的依賴,也要延伸產業鏈,降低對國外資源技術的依賴。
今年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在講話中提到,“逐步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形成新發展格局是黨中央在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背景下、從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出發所做出的重要謀劃。我國應以擴大內需和延伸產業鏈為突破點,以實現效率和動態平衡為目標,充分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優化基礎設施結構,加快形成經濟新發展格局,持續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以擴大內需和延伸產業鏈為突破點
根據宏觀經濟投入產出結構,把產業按生產特征分為要素密集型的傳統產業與技術密集型的先進產業,把產出按用途分為投資品、中間品與消費品。傳統產業與先進產業分別生產傳統的與先進的投資品、中間品與消費品,但所有產業生產過程既需要使用傳統投資品和中間品,也需要使用先進投資品和中間品。從生產到需求的經濟循環過程體現為所有產業所生產的各類產品既可以滿足經濟生產過程對投資品和中間品的需求,也可以滿足經濟活動主體對消費品的需求。從這一理論視角審視中國經濟,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加入WTO以后,中國在全球生產分工中發揮了要素稟賦所形成的比較優勢,在國際商品貿易中滿足了全球化所創造的市場需求,經濟總量實現了快速增長,但是從生產到需求并沒有形成完整循環,市場與資源兩頭在外。
一方面,中國傳統產業與先進產業的生產規模持續快速擴張,使總產出超過了國內生產和消費對投資品、中間品與消費品的需求,部分產品需要通過出口到外國,借助國外需求消化,這使中國產業鏈下游的市場需求依賴于國際貿易。當保護主義上升、世界經濟低迷、全球市場萎縮時,在傳統產業與先進產業中對國外市場需求依賴程度較高的產業,其市場需求就會遭受顯著沖擊。如果短期內難以實現有效的需求替代,這些產業就會被動縮減規模或轉移工廠。另一方面,中國先進產業起步較晚、發展滯后,短期內難以全面提供生產過程所需的先進投資品和中間品。尤其是內嵌關鍵技術的機器設備與零部件,部分產品需要通過從外國進口,借助國外技術提供,這使中國產業鏈上游的資源技術依賴于國際貿易。當美國等發達國家限制核心技術與設備出口到中國時,在傳統產業和先進產業中對國外資源技術依賴程度高的產業,其供應鏈就會遭受顯著沖擊。如果短期內難以實現有效的技術替代,這些產業就會被動面臨終止生產或降級技術風險。
因此,雖然近三十年經濟全球化進程為中國與世界經濟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但是全球化正遭遇逆流,國際環境日趨復雜,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明顯增強,中國應增強風險意識和機遇意識,加強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與戰略性布局,逐步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集中力量辦好自己的事,既要擴大內需,降低對國外市場的依賴,也要延伸產業鏈,降低對國外資源技術的依賴。
以優化三大基礎設施結構為推手
基礎設施建設投資是中國在經濟領域發揮制度優勢的集中體現,而基礎設施內涵范疇正不斷發展,從傳統基礎設施延伸到新型基礎設施和民生基礎設施等領域。優化基礎設施結構,既有利于擴大內需,也有利于延伸產業鏈,從而有力推動形成新發展格局。
首先,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有望推動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要求投資集中在新技術的研發應用和新業態的探索發展,這既從需求側優化了投資需求結構,也從供給側促進了產業結構升級。其次,民生基礎設施建設擴大了在居住、教育、醫療、環境等領域投資,不但直接提高了投資需求,并通過改善民生間接提高了消費需求,而且在長期可以提高了居民教育和健康水平,從而促進了人力資本積累。最后,傳統基礎設施建設既增強了中國在基礎設施領域的比較優勢,為供應鏈產業鏈各環節提供必需的公共資本,又與新型基礎設施和民生基礎設施相融相長、耦合共生,形成三大基礎設施建設相互促進的互動發展。
可見,在推動形成新發展格局的進程中,應重點從以下三點入手。第一,進一步明確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發展目標和落實措施,把國家重大工程和科技項目向新型基礎設施傾斜,同時鼓勵社會資本積極參與新型基礎設施投資。第二,繼續加大民生領域補短板力度,加快教育和衛生等領域基礎設施建設,重視人才隊伍建設,降低科技人才稅負,提高勞動收入份額。第三,加快改革生產要素市場,鼓勵各類生產要素參與基礎設施建設,通過釋放改革紅利提振市場信心、改善收入分配。
以實現效率和動態平衡為目標
中國經濟已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能的攻關期,結構性生產問題和分配問題相互交織。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既有助于提高生產效率,也有助于加強分配平等,以實現效率和平等的動態平衡,持續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第一,從生產視角看,中國經濟面臨著傳統增長模式不可持續的效率問題。傳統投資報酬遞減、人口數量紅利收縮,新的經濟增長動能需要加速積聚。形成新發展格局,要求提高關鍵技術研發與核心設備制造能力,加快高技術制造業與生產性服務業發展,從而降低供應鏈和產業鏈對國外資源技術的依賴。一方面,先進產業以技術密集型生產為主要特征,中國先進產業在國際市場競爭中實現彎道超車,就要求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掌握核心關鍵技術。另一方面,新技術需要以一定產業為創新與應用載體,中國經濟增長動能從要素驅動轉為創新驅動,也要求擴張先進產業供給,擴大市場應用規模。因此,形成新發展格局通過延伸產業鏈提高了生產效率,有望形成新的經濟增長動能。
第二,從分配視角看,中國經濟面臨著部分領域部分地區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較大的問題。收入基尼系數較高、城鄉區域發展失衡,新的共享發展模式也有待積極探索。形成新發展格局,要求改善收入分配格局與公共服務供給,不斷升級消費結構和優化投資結構,從而降低傳統產業和先進產業對國外市場需求的依賴。一方面,中國生產要素市場在一些領域還存在資源錯配,通過改革生產要素市場優化收入分配,不斷提高勞動收入和居民收入比重,縮小收入差距,從而有效擴大消費需求,升級消費結構。另一方面,中國投資結構在一些領域還存在投資過度,通過優化投資結構提高有效投資,既能直接擴大投資內需,又能改善民生,提高低收入群體的收入獲得感和福利水平,從而間接擴大內需。因此,形成新發展格局通過擴大內需加強了分配平等,有望實現新的共享發展模式。
第三,新發展格局通過暢通從生產到分配的循環,實現了效率與平等的良性互動。一方面,新產業與新技術發展深刻影響了生產要素分配格局,知識、技術與數據等新生產要素的分配權重將不斷提高,這就有利于提高勞動收入占比、增強社會流動性,從而加強分配平等,實現從效率到平等的正反饋。另一方面,收入分配格局和公共服務供給改善推動了消費結構升級和投資結構優化,對新產業與新技術的市場需求將不斷擴大,有利于發揮產業規模效應、優化生產資源配置,從而提高生產效率,實現從平等到效率的正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