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窗幕墻網】“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這是企業實現低碳轉型、推動經濟綠色復蘇的歷史性機遇,實現這一目標離不開房地產企業的努力和貢獻。
近日,由北京市企業家環保基金會、萬科公益基金會、CTeam、中國房地產業協會、中國企業氣候行動(CBCA)聯合主辦的房地產企業應對氣候風險研討會舉辦,與會嘉賓圍繞房地產企業應對氣候風險的政策走向、市場趨勢等內容進行深入交流探討。
碳中和:企業實現低碳轉型的歷史性機遇
阿拉善SEE生態協會會長、北京市企業家環保基金會執行理事長艾路明在研討會上表示,中國房地產行業產生的碳排放問題一直引發社會各界的重視。碳排放所帶來的不僅僅是環境問題,同時也給生產和經營帶來了一定的風險。比如氣候風險所帶來的氣溫上升、極端天氣數量的增加,這些對房地產企業建筑材料的使用、建筑運營中能耗的管理以及供應鏈上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都帶來了考驗。
房地產行業是社會經濟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供應鏈覆蓋廣泛,緊密連接諸多行業。近年來,我國大力提倡綠色房地產發展,也出臺了多項政策和法規,鼓勵企業開展綠色供應鏈的實踐。
清華大學建筑學院建筑環境與設備研究所副所長燕達認為,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對建筑行業和城市發展的多個行業而言將面臨很大壓力,有很多新的工作需要去做。對照發達國家來講,我們更需要去創新,走出一條適合我國的低碳發展路徑,其中包括設計創新、技術創新以及整體行業的綜合創新。
“事實上,氣候變化或者環境的議題一直都是一個風險因素,政策收緊、標準收嚴會給大家的發展或者整個市場產品的研發造成很大的影響。”生態環境部對外合作與交流中心綠色價值鏈研究所副所長劉婷表示,“但機遇也是顯而易見的。”比如,生態環境部、銀保監會、證監會、人民銀行近日剛剛發布了《關于促進應對氣候變化投融資的指導意見》,做得好的企業具有先發優勢,搶占政策的紅利。
工信部國際經濟技術合作中心能源資源環境研究所所長毛濤認為,中國面臨著能源轉型的壓力。“十四五”期間,包括碳減排等相關政策要求會越來越多,房地產行業綠色轉型壓力也比較大。在毛濤看來,“中小企業在節能減排方面空間非常大,需要更多地調動它們的積極性。”
探索以人為本的低碳發展路徑
全聯房地產商會副會長張雪舟表示,“我們以前制定政策時,缺少了一個利益相關方的參與——消費者。”他呼吁未來在制定政策時一定要考慮最終消費端的直接參與度,真正地為他們帶來收益。
應對氣候變化,房地產企業正在探索一條以人為本的低碳發展路徑。
斯堪的納維亞設計風格,梯形設計更富動感,冬季主動得熱,夏季主動隔熱;利用主動式建筑理念,推崇舒適與能效的平衡,充足的自然采光讓工作環境變得更加明亮;智能無限控制系統,可控制多達200個產品……這里就是集舒適、環保、節能于一體的威盧克斯中國總部辦公樓,這里也是中國首棟ActiveHouse建筑。
ActiveHouse國際聯盟中國區創始人趙金彥表示,相比室外環境,室內環境對人們的健康影響更大,但室內環境造成的問題我們可能還沒有意識到。ActiveHouse強調使用者利益至上,這是關鍵點。ActiveHouse強調建筑以人為本,在建筑的設計、施工、運營等全壽命周期內,在關注能源和環境的前提下,以建筑室內健康性和舒適性為核心,以實現人的美好生活為目標。趙金彥介紹,“整棟建筑運行8年,節省的能耗費用近400多萬元。”
無獨有偶,朗詩集團供應鏈管理中心總經理、總裁助理徐愛兵表示:“朗詩集團也一直倡導為人造房子。”
剛剛成立的南京朗詩綠色中心落址玄武區東大門核心區位,南靠紫金山,北臨玄武大道,有著得天獨厚的區域優勢與景觀優勢。徐愛兵介紹,該中心充分考慮了自然通風、天然采光、太陽能輻射、潛藏地熱等各種被動式節能手段,以及建筑的外圍護結構與高效節能技術相結合,最大限度降低對主動能源的依賴。同時結合了溫濕分控高效舒適的室內環境智能控制系統、高效的可再生能源利用,最終實現建筑的產能大于耗能的增能建筑。
據了解,朗詩目前已經從第一代的集中式綠色科技住宅、第二代的戶式綠色科技住宅進入第三代自由方舟的健康住宅時代。徐愛兵解釋:“在綠色技術應用方面,朗詩已經邁入了自由王國時代,我們會因地制宜、因人制宜,量身打造綠色建筑科技產品,并通過市場以及客戶研究,在實現建筑常規基礎之上實行產品差異化,做到好上加好。與此同時,全面提升產品的環境生活舒適度,解決與美好生活不匹配的問題,真正實現為人造房。”
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使房子成為人們最后的“庇護所”,除了滿足居住需求外,人們對健康的屬性開始重新審視,讓居住空間變得更舒適、讓生活變得更加美好成為人們追求的最理想目標。徐愛兵表示,“自由方舟采用集中式能源,通過‘輻射+新風’,能讓客戶自主決定所需環境品質,實現鮮氧自由、開關自由、預約自由、溫濕自由、空間自由、用能自由,最終實現居住自由。”
建筑材料減排:需多個項目研究示范形成合力
建筑行業尤其是建材行業的發展,對房地產行業來講至關重要。中國建筑節能協會副總工王俊清認為,綠色建材主要有四個特征,即節能、環保、高質量、可循環性。在王俊清看來,今后建筑業的發展要重視建材的使用和更新,只有這樣,建筑業才能夠不斷取得進步。
北新集團建材股份有限公司戰略營銷部總經理陳燕表示,建材行業正面臨著史上最嚴的環保要求,各個企業都要進行自我創新和升級。短期來看,企業經營雖然面臨成本上升的壓力,但從長遠來看,這對建材行業來講是非常難得的機遇,可以淘汰一些落后產能,給正規規范、主動轉型升級的企業帶來更好的市場空間。他希望企業在經營過程中能夠真正地算大賬、長遠賬、綜合賬、整體賬,推動整個行業綠色發展。
建筑2030中國項目技術主任李頡歆圍繞綠色建材,介紹了國外的相關經驗和最新的技術,給我國建材行業提供了良好的借鑒經驗。
李頡歆介紹,位于澳大利亞悉尼的一個超高層綜合體,為了實現碳中和,該項目從開發商的角度推動供應商和承包商尋找更加低碳的工藝和原料,與此同時分析碳排放的主要來源,重點對鋼筋混凝土的碳排放進行控制。
“混凝土碳減排是建筑隱含碳的主要來源之一,大約占到25%。”李頡歆表示,該項目優化混凝土的成分,并采用礦物和廢棄物如粉煤灰和磨細高爐礦渣來替代部分水泥,在某些建筑部件中可以替代65%的水泥。項目同時采用現場混凝土攪拌站,減少攪拌卡車交通運輸約3萬次和5000噸的二氧化碳排放。
與此同時,為了減少鋼筋的碳排放,開發商和供應商合作研究鋼筋的生命周期和各種生產方式的碳排放。項目最終選取了最高效和最低碳的生產方式,即原材料中有較高比例的回收鋼材,采用電弧爐生產并且使用100%可再生能源電力。據介紹,采用這種方法,鋼筋產品貢獻了隱含碳減排總量的4%。
那么,對于一些混凝土鋼材之外的其他建筑材料如何控制碳排放?李頡歆解釋說:“項目在招標過程中鼓勵減少隱含碳的新技術和方法,業主在招標時向供應商發放了問卷,問題包括‘產品在保證性能的前提下能否減少材料的消耗’等。這些問題促使供應商在產品原料和工藝改進等方面作出努力,以減少碳足跡。”
在李頡歆看來,未來想進一步推動建筑材料低碳甚至零碳,僅僅依靠單一的項目非常困難,需要多個項目進行研究、示范,形成合力,這樣才能更好地推動建筑材料的碳減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