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窗幕墻網】材料進步是橋梁結構發展的重要動力,木材和石材等天然材料是古代橋梁的主要結構材料。隨著工業革命的興起,鋼材和混凝土逐漸替代了天然材料,成為橋梁工程的主要結構材料,并已在橋梁工程中應用了上百年。
除了傳統的混凝土與鋼材外,近幾十年來材料學科迅猛發展,諸如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水泥基增強復合材料(ECC)、纖維增強復合塑料(FRP)等高性能材料的出現為橋梁發展提供了新的契機。
未來,橋梁建設更需要輕質高強、高耐久、高性價比、智能的材料“把薪助火”。
一些問題有待改進
水泥指標要保證穩定性,特別是實際普通硅酸鹽水泥及硅酸鹽水泥中的摻合料必須相對穩定,水泥須待其下降到一定溫度才可允許出廠。
摻合料粉煤灰要保證質量,往往現場需要一級粉煤灰,但實際很難滿足需求,因此給強度等級較高的混凝土施工帶來了困難。
機制砂存在較多問題,比如石粉含量過高、細度模數較大且級配不合理,主要體現在2.36mm累計含量過多,導致混凝土砂率過大,從而影響和易性。建議性能優越的機制砂主要考慮以下因素:細度模數2.6~3.0,石粉含量應控制13%以內,單位需水量盡可能小,2.36mm累計含量控制在10%~25%以內;機制砂應安裝整形設備,滿足高墩泵送要求,嚴禁采用強度較低、堅固性不符合要求的母巖加工成機制砂。
粗集料也應安裝整形設備,保證集料的針片狀符合要求。外加劑控制好保坍性能,泵送施工時利用性能優越的外加劑確保混凝土合適的黏度。
深入研究優化方案
目前市場UHPC高性能混凝土多采用預混料與鋼纖維,以及專用外加劑配制成性能超高的抗拉強度、抗壓強度、彈性模量等指標的混凝土,加之新材料預混料價格昂貴,如何運用傳統的砂石料及膠凝材料代替預混料,同時還能滿足UHPC超高性能,是烏江特大橋項目要研究的一項重要內容。
傳統原材料質量要求的選擇:一是對于細集料盡可能水洗掉小于0.075mm微粒,實際中2.36~4.75mm比較軟弱顆粒盡可能剔除,細集料中不允許有4.75mm以上的顆粒;二是對于粗集料采用強度高的3~5mm及5~8mm顆粒,采用比較穩定的輝綠巖或者玄武巖;三是采用52.5級以上的硅酸鹽水泥;四是對于鋼纖維采用帶彎鉤的,且形狀合格率不小于80%;五是摻合料燒失量滿足規范要求。
配合比組成的優化:一是由水膠比決定的抗壓強度的配合比優化;二是由抗折強度決定的配合比組成的優化,與鋼纖維摻量及砂率大小存在密切關系;三是由抗壓彈性模量決定的配合比組成,與混合料密實程度密切相關,需要權衡利弊并結合現場攪拌綜合確定。
實際現場試拌及調整:外加劑摻量與室內不同,現場確保混凝土有一定的流動性且不結球;現場應注意材料的投放順序。
指標確認:尋找某項指標對材料敏感性分析,剔除傳統材料不利因素,確保各項力學指標的穩定性。
依據現場使用情況,我們提出采用粗骨料UHPC高性能混凝土各項材料使用指標。在施工過程中,重點控制UHPC混凝土流動性及其與鋼纖維不結團是成功與否的重要標志。
現場結合UHPC板實際養護情況對試件不同齡期進行干縮率測試,總結出預制板存放養護周期,確保板件收縮率穩定。
UHPC優化是一個動態的過程,需要結合以上內容反復調整,在實踐中確定性能比較穩定的混凝土。
(作者系中交一公局第四工程有限公司德余六標試驗室主任)
本文原載于《中國建材報》9月19日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