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我們今天在網上看到的新聞,很多并不是由專業記者撰寫的,而是由大眾群體中的個人提供的;過去所有的門窗企業都認為可以通過不斷給消費者刺激來改變他們的看法,并讓消費者接受企業的說服,購買企業的產品,但在今天這樣的策略往往失效,消費者如果沒有親身感受,就不會輕易喜歡或者購買企業的產品。
如果把這種關系界定為消費者與企業的關系,并將其劃分為不同階段,可以分為從1.0到3.0三個階段:在物質匱乏、信息渠道單一的時代,消費者是1.0的,此階段消費者被動地接受企業的產品,別無選擇,企業的產品是單一的,缺乏差異性,計劃經濟、生產者導向就是消費1.0的典型體現,企業生產多少產品就能賣掉多少產品,無需過多關注消費者需求;在企業逐漸轉變為顧客導向階段,信息渠道開始多元化、消費者的選擇范圍擴大,此時消費者開始細分,門窗企業 需要先了解消費者的需求,然后再開發產品,否則產品可能滯銷,這個階段的消費者是2.0的,消費者可以向企業提供自己的偏好、消費意見、表達不滿和抱怨,企業根據這些意見進行調整,然后進行產品創新;隨著互聯網的發展,信息傳遞速度加快,人們之間的互動加強,企業透明度的增加以及各行業競爭加劇,消費者開始進入3.0時代,消費者不僅希望自己是消費者,還希望自己是生產者,因為消費者認為企業并不能完全理解自己的需求,企業生產的很多產品總是存在缺點,而消費者表達自我消費意愿和需求的愿望也越來越強烈,消費者直接參與企業生產和研發。
阿爾文.托夫勒提出了"Prosumer"(產消合一者)這個詞由Producer(生產者)和Consumer(消費者)兩個詞匯組成,指一種生產者即消費者,或消費者即生產者的現象,我們今天已經看到了消費者正在從單純的消費者轉向"產消合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