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窗幕墻網】菱形方塊小木屋如同“漂浮”的冰塊,雙層幕墻會“呼吸”……在南部新城核心區域,一組建筑群已展現新姿。記者昨日從市建委了解到,作為住建部批復的中芬低碳生態試點示范城市(區)試點項目,中芬合作交流中心應用雙層幕墻、可再生能源集中供應等節能技術,打造高品質綠色建筑。目前項目外立面安裝已完成90%,同步進行室內精裝和室外道路等施工。
走進施工區域,眼前是3棟獨特的菱形小屋,這是芬蘭綠色與清潔技術展廳,也是項目實現低碳的一大亮點。3棟建筑是鋼木組合結構,能實現建筑單體的全生命周期超低能耗。“這3棟小屋是標準的低碳建筑,選用的板、木方不能有腐朽、蟲蛀現象,在連接面上不能有裂紋,木節不宜過于集中,且不能有活木節。”施工單位項目總工介紹。
從效果圖上來看,鋼木結構小屋前是一片階梯狀水景,三座臨水的小屋宛如厚厚的冰塊“漂浮”在水面上。據介紹,鋼木結構BIM(建筑信息化模型)技術深化設計后,在工廠預制完成再運到現場,搭建一棟只需要40天。
中芬合作交流中心地上總建筑面積約21.13萬平方米,由中芬低碳生態與智慧城市展示中心、特色會展中心及高端商務酒店、商務辦公中心及特色商業4個部分構成。其中,4.8萬平方米的會展中心是一座全鋼結構裝配式建筑。
進入會展中心一樓,室內層高超8米,但是卻看不到一根立柱。據了解,會展中心采用全鋼結構,所有鋼梁、鋼筋桁架樓承板等均為工廠生產,具有強度高、自重輕的特點,安裝方便。
中心以“破冰”形式創造出高低錯落、功能散布的自然組合,讓建筑以“冰立方”形態展現。目前,三棟建筑的外立面幕墻施工已基本完成。“從節能效果上來說,這是一種會‘呼吸’的幕墻,雙層幕墻中間的空隙使空氣在幕墻中循環,兼顧夏季通風和冬季保溫,提高隔音與遮陽效果。”項目總工介紹。
綠色建筑還不止于此,項目采用可再生能源區域集中供能。在芬蘭綠色與清潔技術展示廳前,兩根黑色的管道就是供能管網,利用水源熱泵將能源中心統一制備的冷熱水通過供能管網輸送至末端,提升環境舒適度。項目使用地下室導光管,把自然光引入地下,創造最經濟的自然采光解決方案。建筑組群內的雨水經生態凈化措施,達到回用標準后,將用于綠化、道路沖洗等,節約用水。
在中芬低碳生態與智慧城市展示中心內部,設置了模塊化的智能天窗,除了提供自然采光供能,這種天窗與智能化設備聯動,通過傳感器能自動感應到實時的溫度、濕度、光線明暗度等數據,“自主”決定開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