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窗幕墻網】建筑領域是我國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主要領域之一,住房城鄉建設部等六部門印發關于大力實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提出要深化建筑可再生能源集成應用。重慶、內蒙古、安徽等地積極探索,不斷優化建筑用能結構,有力支撐實現碳達峰目標。
推廣建筑光伏全覆蓋
建筑光伏作為一種將太陽能光伏發電系統集成到建筑上的技術,對優化能源結構、推動節能減排、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指導意見提出,要推動既有建筑屋頂加裝光伏系統,推動有條件的新建廠房、新建公共建筑應裝盡裝光伏系統。
在重慶高新區,一個原本“空曠”的屋頂,如今布滿石樁,樁上架著鋼條,把一塊塊太陽能發電板撐了起來。從遠處看去,灰白的屋頂變成了金屬藍,源源不斷地把太陽能轉化成為綠色電能。近年來,重慶市結合實際統籌規劃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制定工作推進時間表、路線圖、施工圖,編制新建建筑光伏一體化建設和既有建筑加裝光伏系統技術標準及圖集,發布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技術要點,印發《重慶市“百萬千瓦屋頂光伏”建設方案(2024-2025年)》等,推動工業廠房、公共建筑、居住建筑、農村屋頂等建筑光伏一體化建設。
內蒙古自治區結合區域特點,積極推廣太陽能光熱建筑應用,推動“光伏+”新建公共建筑、“光伏+”新建工業建筑、“光伏+”新建居住建筑、“光伏+”在建建筑、“光伏+”既有建筑五類場景應用。
要求公共建筑具有屋頂和立面可利用日照資源量大面廣、自身用電量較多等特點,推動國有投資新建的業務用房、辦公用房、學校、醫院等公共建筑,宜裝盡裝光伏系統;新建工業廠房同步配套建設光伏系統,鼓勵工業廠房屋頂和墻面安裝多功能光伏設施;鼓勵住宅地產開發單位在城鎮新建居住建筑時,采用建筑光伏技術,按照安全可靠、協調美觀、經濟適用原則配套建設光伏設施;在建項目具備條件的,可變更原設計可再生能源類型,設計使用光伏系統;支持既有工業建筑采用建筑光伏技術在建筑屋頂及墻面配套安裝光伏設施,鼓勵各地結合建筑節能改造計劃,以學校、醫院和機關辦公建筑等既有公共建筑為重點,實施屋頂改造、防水修繕等工程時,在確保結構和消防安全的前提下,對具備光伏安裝條件的,積極探索商業模式推廣建筑光伏技術。
推動新建建筑電氣化
建筑領域是我國推進能源消費變革與實現“雙碳”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其電氣化發展將成為實現碳中和的關鍵路徑之一,同時將帶來能源消費側的革命性變化和全面技術進步。指導意見提出,要推動新建公共建筑全面電氣化,推廣電熱泵熱水器、高效電磁爐灶等替代燃煤燃氣產品,推動高效直流電器與設備應用。
安徽省日前出臺加快推動建筑領域節能降碳實施方案,提出引導建筑供暖、生活熱水、炊事等向電氣化發展,推廣高效直流電器設備應用,探索建筑用電設備智能群控技術,推動新建公共建筑全電氣化。到2030年年底,建筑能耗中電力消費比例超過65%,公共建筑全電氣化比例達到20%。
四川綿陽探索推廣應用高效電爐灶等替代燃氣產品,鼓勵采用高效直流電器與設備。推動智能微電網、蓄冷蓄熱、負荷靈活調節、虛擬電廠等技術應用,優先消納可再生能源電力,主動參與電力需求側響應。探索建筑用電設備智能群控技術,在滿足用電需求前提下,合理調配用電負荷,實現電力少增容、不增容。提高建筑供暖、生活熱水、炊事等電氣化比例,推動新建公共建筑全面電氣化。
優化用能結構多樣化
能源種類多種多樣,其中地熱能建筑作為一種創新的建筑形式,將可再生能源與建筑設計相結合,為實現節能減排、可持續發展目標提供了有效途徑。指導意見提出,要因地制宜推進地熱能、空氣源熱泵和集中式生物質能等供熱制冷應用。
在湖南省長沙市望城區,一個供能區域面積達31.4平方公里、實現片區淺層地熱能開發利用的重點項目正加速推進。項目建成后,將實現片區內商業商務、住宅及學校等各業態集中供能,讓更多人辦公、居家均享受“四季如春”的舒適生活。近年來,望城區積極推動淺層地熱能建筑規模化應用落地生效,通過淺層地熱能的應用,滿足取暖制冷需求,降低排放污染量,保護環境。同時,望城區將持續加大力度推進冷熱供能“一張網”建設,致力打造高標準“示范”工程,形成生態、節能、綠色環保的新格局,為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聚力賦能。
擁有豐富淺層地熱能資源的山西省,提出要逐步擴大清潔能源建筑用能比例。加強地熱能建筑應用,具備條件的地方投資建設新立項公共建筑全部采用“地熱能+”多能互補的形式,解決供暖(制冷)用能需求。同時,因地制宜推廣空氣能、生物質能、工業余熱等供熱應用。四川成都結合實際提出,在新建公共建筑及既有公共建筑改造中推廣應用空氣源熱泵、地源熱泵等熱泵技術,新建建筑面積2萬平方米以下的公共建筑應采用熱泵機組供熱(旅館、醫院除外),其他新建公共建筑采用的熱泵機組裝機容量占比不應低于熱源設備總裝機容量的50%,或熱泵年供熱量占比不應低于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