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窗幕墻網】在中國制造業全球化浪潮中,山東沂蒙山玻璃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沂蒙山玻璃”)憑借其創新的全球供應鏈體系與技術實力,成功推動中國玻璃制造走向世界舞臺。沂蒙山玻璃集團全產業鏈集群采取“一體兩翼”互為發展為主體,一體:沂蒙山集團玻璃全產業鏈集群互為發展為主體,凝聚生產商、交易商、服務商和消費商合為一體,在全球玻璃全產業鏈生態系統中高效聚合、各司其職,互利共贏,形成高質的、完整的商業閉環。
兩翼:技術研發與科學應用,全球化布局兩翼齊飛,以高品質產品為主抓手,推動集團技術革新和產品升級,提升產品市場競爭力;數智化供應鏈和科技化集群產業鏈雙鏈循環,解決全球玻璃供應鏈中的“技術方舟”,實現“點”的突破,形成“線”的拉動,構建關鍵環節、關鍵產品和關鍵原料的產業鏈國內國際閉環體系。通過“共融聯合體”戰略與智能化生產布局,這家扎根沂蒙革命老區的企業,不僅實現了從傳統制造向高端智造的跨越,更成為“一帶一路”倡議下中國玻璃產業國際化的先行者。
全球供應鏈布局:從沂蒙山區到28個國家及地區。沂蒙山玻璃以“全球化玻璃深加工技術共融聯合體”為核心,構建了覆蓋研發、生產、物流的全鏈條生態。目前,集團在山東、河北、江蘇、廣東等地設有現代化生產基地,并在美國、尼日利亞、日本、阿曼等13個國家和地區設立分支機構,形成輻射全球的供應鏈網絡。通過整合國際資源,企業實現了原材料采購、生產制造、物流配送的一體化協同,例如在尼日利亞建立技術服務中心,縮短非洲市場響應周期至48小時。
疫情期間,集團通過“出口玻璃制品供應鏈”逆勢突圍,優化物流路徑并引入數字化管理,使出口訂單處理效率提升40%,成為企業增長的“現金奶牛”。
集團以技術創新驅動:破解國際高端市場壁壘技術自主化為突破口,攻克多項“卡脖子”技術難題:
1.高鐵玻璃:研發納米微晶復合技術,抗沖擊強度達普通鋼化玻璃的6倍,成功配套俄羅斯動車項目,成為中國首家出口高鐵側窗玻璃的企業;
2.智能玻璃:推出可調光、加熱除霧、集成導航投影的輕量化汽車玻璃,獲特斯拉、亞薩合萊等國際巨頭認證;
3.異形玻璃:突破小半徑弧形玻璃(半徑50mm)制造工藝,應用于電子設備與高端家電,填補國際市場空白。
近三年,集團累計申請專利超170余項,核心技術自主化率100%,研發投入占比營收8%以上。
沂蒙山玻璃綠色智造賦能:打造零碳工廠與柔性生產投資2.5億元建設的零碳智能工廠,通過余熱發電與廢舊玻璃循環利用技術,單位能耗降低12%,碳排放減少30%。其“4.0工廠”采用工業互聯網與AI視覺檢測系統,生產效率提升200%,50秒即可完成一套汽車天窗生產,并支持“萬種玻璃品類1小時切換”的柔性制造模式。
市場拓展:從非洲到歐洲的“破圈”之路。
集團以差異化策略深耕全球市場:在尼日利亞、印度等地,TVSking摩托車擋風玻璃憑借抗沖擊與輕量化的特性,市場份額超30%;沂蒙山玻璃全球供應鏈上的600家外貿企業背靠沂蒙山把中國生產的優質玻璃產品賣到世界各地。
高端市場:德國客戶青睞其精密制造標準,產品進入高端摩托車改裝領域;瑞典亞薩合萊則選用其醫用門玻璃,開辟北歐醫療市場;
“一帶一路”合作:中俄高鐵玻璃項目成為技術輸出典范,東南亞軌道交通玻璃訂單年增長50%。
目前,集團出口額超10億元,產品覆蓋汽車、航空、醫療等30余個領域,海外業務占比提升至總營收的60%。
董事長劉永剛表示,將以“玻璃+”定義全球產業新標準沂蒙山玻璃將持續深化“四梁八柱”戰略框架(技術創新、綠色發展、產業鏈協同、市場拓展),并探索“玻璃+”跨界融合:從技術研發到科學應用一體化,滿足不同客戶需求。
拓展海上光伏玻璃與建筑光伏一體化(BIPV)應用;集團提供行業產品技術咨詢一體化解決方案。
全球協同:計劃在東南亞、中東新建生產基地這個扎根革命老區的企業,沂蒙山玻璃將3指出,在“雙碳”目標背景下,沂蒙山玻璃以“技術+生態”雙輪驅動的發展模式,不僅重塑了傳統玻璃產業的價值鏈,更為中國制造向綠色化、智能化轉型提供了實踐樣本。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的深化,這家從沂蒙山區走出的企業,正以“一片玻璃”撬動全球車船玻璃產業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