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們做過一個有趣的實驗:他們把跳蚤放在桌子上,拍桌子,跳蚤迅速跳起,跳起的高度均在其身高的100一倍以上。接下來他們在跳蚤頭上罩上一個玻璃罩,再讓它跳,這一次跳蚤碰到了玻璃罩。連續多次后,跳蚤改變了起跳高度以適應環境,每次跳躍總保持在罩子以下的高度。接下來,科學家們逐漸降低玻璃罩的高度,跳蚤在碰壁后迅速降低自己跳躍的高度。直到玻璃罩越接近桌面,跳蚤已無法再跳了。最后科學家把玻璃罩打開,再拍桌子,跳蚤仍然無法跳起,變成了“爬蚤”。
跳蚤變成“爬蚤”,并非已喪失了跳躍的能力,而是一次次受挫后學乖了,習慣了,麻木了。當玻璃罩已經不在時,它卻連“再試一次”的勇氣也沒有了。玻璃罩已經罩在了潛意識里,罩在了心靈上。行動的欲望和潛能被自己的潛意識所束縛。科學家把這種現象叫做“自我設限”。
某事業單位一位退休的處長,不甘寂寞,當過人民公仆后又跑到保險公司發揮余熱,做了一段時間后感覺力不從心,打起了退堂鼓。用他的話來講,“這幾個月遭受的拒絕比這輩子還要多!”也許已經習慣了被別人所求,一旦主客關系顛倒,一下子是很難適應的。我不知道這段發揮余熱的日子對這位處長的人際觀念有什么影響?他是否還會堅持下去?但這件事引出了一個話題:如何看待銷售中的“拒絕”問題。
是啊,我自己感覺就目前存在的職業而言,很少能有像做銷售這樣高拒絕率的工作,就像那位處長“一輩子被拒絕的次數都沒有這幾個月多”。且不論是否有夸張的成分,但每天都要被別人拒絕幾回卻是每個銷售人所深切感受的。拒絕,就像銷售的影子一樣,永遠在一起。做銷售的過程,也是一個修煉臉皮的過程,當你把臉皮修煉到一定的厚度,對拒絕習以為常,當做家常便飯的時候,也許就入門了。雖然這是說笑,但不無道理。
怎么去看待拒絕,這是擺在每一個銷售人員,尤其是新入行的朋友面前的現實問題。
拒絕,是顧客對銷售人員的一種本能反應。我們每一個銷售人員其實在生活中也是顧客。大家都有過別人給你推銷產品的經歷,也有過你拒絕別人的經歷。但往往我們在銷售中被別人拒絕的時候,卻忘記了自己也曾拒絕過別人。很多朋友在被顧客拒絕幾次后,就變得十分沮喪,甚至沒有勇氣再往前邁出一步。這個時候,你是不是該想一想當別人給你推銷的時候你為什么會拒絕別人?
這里,我想說的是,在銷售活動中,拒絕是一種非常正常的現象。被顧客拒絕,并不是失敗,而是“你把工作還沒有做完或沒有做到位”。這怎么理解?我們在中學都學過哲學有關“量變與質變”的理論,量積累到一定的程度才會發生質變。好,我們且把拒絕看做“量”,把接受看做“質”,是不是可以這樣認為:只有被拒絕到一定程度才會被接受?
一次,在為一家食品公司的經銷商和終端店主的培訓中,當我談到這個問題時,一位小店的老板深有感觸(注意,這時候她的身份是顧客)。她說,每天都有很多廠家的銷售人員來推銷產品,大部分都會被她拒絕,除非產品利潤很高、條件很優惠。而且,大部分銷售人員在被她拒絕一兩次后,就不再來了。但有一個啤酒廠家的銷售人員,好像把拒絕根本沒當回事,被她拒絕,過兩天又來,來了就打打招呼,或者幫她碼碼貨。當時她心想,反正你愛來不來,我就是不要。但是隨著一次次的拒絕和那個銷售人員一次次的堅持,她自己都感覺有些不好意思了,同時,她也覺得這個銷售人員人挺不錯,于是就要了點貨。而現在,她推薦率最高的啤酒,就是這個廠家的牌子。
從這個例子我們能看出什么呢?
顧客拒絕你,只是因為“你把工作還沒有做完或沒有做到位”。拒絕有什么好怕的?當然,有一種拒絕是根本沒有需求,比如你給一個城市居民推銷化肥,也許他會告訴你等我退休回家種地的時候再來吧;或者是沒條件需求,比如你給一個等公共汽車上下班的人推銷寶馬,也許他會告訴你等中了500萬彩票再來吧。假如你不幸遇到這樣的情況第一說明你沒有使用你的頭腦,第二趕快放棄,別浪費時間。這,另當別論!
當然,我們在每一次被顧客拒絕后一定不要忘了做一件事:認真分析一下顧客為什么會拒絕?下一次應該在哪些方面有所改進?這件事若做得好,拒絕就會被你逐漸化解。所以,應對顧客的拒絕,僅僅有堅持的精神是不夠,這只是一個基礎,我們還要提高效率。中國足球隊里靠腦子踢球的人沒有幾個,所以它總走不到世界的舞臺上去。我們銷售人員若是不靠腦子做銷售,也一樣達不到一流的水平。
林肯有一句名言:“成功是屢遭挫折而熱情不減。”
美國紡織品協會也做過一項研究:48%的銷售員被拒絕一次就放棄;25%二次;12%被拒絕三次之后還繼續做下去,80%的生意就是他們做成的。
其實,我們每一次的銷售活動,都是一次艱辛的攀登過程。在達到“成交”的頂峰之前,我們都需要一步步去往上攀登,而顧客的每一次拒絕,就像攀巖者每一次鑿出的腳窩、插進的鋼釬,在支撐著我們往頂峰前進;每一次拒絕,也像朋友們的提醒,讓我們頭腦清晰,認真踏好腳下的每一步,不要中途失足;每一次拒絕,更像沖鋒的號角,激起我們勇于攀登的斗志。
只有那些不畏艱險、勇于攀登的人,才能到達光輝的頂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