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來的改革開放一下子縮短了中國與世界的距離,全球化競爭無處不在,處于市場經濟中堅力量的中國企業和企業家們用智慧和勇氣推動著偉大的商業創新,向世界創造了一個“中國式”的經濟奇跡。
中國企業一邊細水長流地積累原始資本,一邊如履薄冰般地與狼共舞,落后就要挨打,整個企業界深刻認識到這一點。
中國企業渴望參與全球化經濟體系,特別是民營企業,在競爭中學會成長,在競爭中學會堅韌,需求是企業迅速成長的內動力,巨大的市場需求讓越來越多的民營企業不斷發展壯大,在長大過程中,面對企業戰略與市場份額,選擇后者的大有人在。
正因為市場體系不健全,市場機遇才會更加誘人,“外來的和尚會念經”,相信“外腦”是中國企業的“通病”,大企業請營銷大師,拼資金、拼社會資源,把西方經濟中完整的市場體系掐頭去尾,只保留最精華的部分——濃縮為產品的策劃案,期望以追求轟動效應來提升銷量和品牌。小企業請銷售專家,劍走偏鋒,注重靈巧策略,希望以小搏大,在短線炒作之中獲得豐厚利潤
所以,MBA的成功案例在中國并不適用。
一年又一年,市場不斷被再教育,生存法則和同行競爭壓力接踵而至,一家采用某一銷售方式獲得成功,跟風者是蜂擁而上,銷售模式版本無數。從三株的人海戰術到紅桃K的農村包圍城市策略、哈藥的電視轟炸導入、金日的數據庫營銷,還有腦白金每年不變的“惡俗廣告”。
近年來,又出現一種采用借助社會公信度的營銷策略,借力炒作廣大消費者所關注的社會事件和熱點話題,從起初純粹的“掛羊頭賣狗肉,拉虎皮扯大旗”的“忽悠術”到腳踏實地與政府相關部門聯合參與營銷活動,業內稱之為“公益營銷”,雖然這種營銷模式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公益營銷,但也能在市場上大行其道,本土企業把這種模式運用得得心應手,還成就了不少精典案例。
企業的目的不僅僅要賺錢,更重要的是社會責任。這一點我們企業好像考慮得不多,經營利潤固然是養活了一群人,可企業作為社會組織的一部分,在社會這個大載體上企業還要承擔自己的責任和義務。企業通過銷售產品和服務來獲得社會的認同,在馬斯洛的五大需求中企業同樣需要自我實現,得到社會的歸屬感。
對現在很多的中國企業來說,“企業社會責任”還是一個相當新的概念。社會責任僅限于“希望工程”和災難性援助。更有甚者某些企業連捐助金都不能到位,社會責任反而成為一張廣告牌被企業頻頻利用。
一系列與企業行為相關的問題出現:拖欠農民工工資,礦難事故,豆腐渣工程都折射出中國企業社會責任感的缺失。當假煙、假酒、毒奶粉、地溝油這些觸目驚心的字眼頻頻出現的時候,人們對企業應承擔的社會責任和提高企業“公民”責任的呼聲日益高漲。
世界上的大企業,都有自己的社會使命和宗旨,比如沃爾瑪提倡的我是社區一分子,麥當勞體現的食品、歡樂、朋友,3M是創新解決問題,迪斯尼是給人們歡樂,默克是挽救和改善人類生命,可見,企業使命的最高境界與社會責任是一致的。
事實上,從英國的“道德貿易運動”組織發起的“道德貿易基本守則”、歐洲的“潔凈衣服運動”組織發起的“成衣業公平貿易約章”、美國的國際社會責任組織發起制定的“SA8000”再到中國紡織工業協會推出的“CSC9000T”,企業社會責任標準其實一直在不斷改進和完善。
日前,筆者去南方城市出差,順便拜訪了一位在港資企業工作的朋友,一入廠門就看見廠門口的墻上掛著一系列的銅牌,其中就有一塊是企業社會責任標準。全球經濟一體化使整個世界成為一個“自由貿易區”,企業社會責任標準其實一直是中國產品進入歐美市場的通行證,全球消費者在購買產品和服務的同時,對企業所承擔的社會責任日益關注。
迄今為止,中國還沒有一部具有系統性、實用性、權威性、影響力的標準來引導與規范企業的社會責任行為、有效推進企業的社會責任管理。社會責任標準需要我們整個社會共同建立,企業需要用社會責任規范自己。
從公益營銷的花招式到認證社會責任標準,這需要我們企業有足夠的自信,企業應當在企業使命宣言中賦予起更多的社會責任。積極履行社會責任,擔任社會責任不僅不影響企業發展,反而能提升了企業的社會形象,使企業在獲得貸款、贏得高素質員工、擴大市場等方面,獲得更多回報。
建立和完善企業社會責任標準,對推動和諧社會可持續發展有著重要意義。我們相信,中國企業在不久的將來一定會成為有責任、負責任、踐行責任的優秀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