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給大學生做了一場培訓,培訓中聽到一種觀念:“寧可自己掙500,不去打工掙5000”。這讓我的想起了多年前的一幕:
那一次,家里包餃子需要香菜,我就到市場去買。詢問幾家之后,終于看到香菜,可主人不在,我便問旁邊的攤主:“老兄,這家的主人不在嗎?”,這個攤主提高嗓門喊了起來,“張老板,有人買你家香菜啦。。。。。。”聽到“老板”二字,我留意了一下他的攤位,除了香菜之外,還有姜、與大蒜,整個攤位上的菜品總值不到100元。。。。。。
這個攤主所經營的商品總值不到100元,但是,身份卻是一個老板。一種異樣的情緒油然而生:這個老板可能要比我們許多的上班族辛苦的多。
改革開放后,一些人響應黨的“先讓一部分人富起來”的號召,紛紛下海經商,他們艱苦努力掙到了錢,生活得到了改善,同時,也多了一令人羨慕的稱呼——“老板”。視覺的沖擊給人們帶來了觀念上的變化,無形中,也使大家對這些人產生了尊重、敬畏,一時間,“老板”成了富有、身份、地位的象征,這種象征與其說給人帶來了羨慕倒不如說是一種誘惑,“老板”兩字帶來了更多的追隨者與粉絲。
對“老板”二字的詮釋,也給我們下一代人留下了一個重重的陰影,似乎自己干就是老板,自己干就一定可以掙到錢。
回眸二十年,我們身邊曾經富起來的那一批人,還繼續是老板、繼續是富有者、繼續用身份和地位代表著他們有多少?已所剩無幾!
改革開放造就了一批人,使一部分人富起來了,那只是國家的優惠政策給了我們當“老板”的機會。細想當初,從廣州背一些擦屁股紙來都會掙錢(0.1元/包的小包裝紙,現在我們叫餐巾紙),現在還可能嗎?不可能了。
時代在變,觀念也要變。
今年四月,前微軟公司中國區總裁唐俊離開了盛大網絡,進入名不見經轉的新華都集團任總裁兼CEO,年薪高達十個億(現金加原始股)。可唐俊只是一個打工者,一個職業經理人。可見,過去成功的經驗也可能就是我們今天失敗的原因。今天已是一個瞬息萬變的時代,信息、觀念、思維都在變化,老板已不再是財富、身份、地位的象征,是一種謀生的選擇,一種證明自己財富、身份、地位的途徑,一種職業。
我們談到職業,就會有職業取向,就會有愛與不愛、就會有適合與不適合。也可能“老板”是我們的夢想,是我們的所愛。但“老板”是一個相對綜合素質要求很高的職業;唐俊在九四年北京郵電畢業后,在美國成立了注冊了一家公司,結果自己關掉了,并不是他做的不好,而是,他感覺到可以使自己價值最大化的地方并不在于此。也許,“老板”只是我們一時崇拜、一時的沖動,希望用它來實現人們對我們的認同,與自我價值的體現。而并非是我們一生的職業、一生想要的。
職業不同,會反應出不同的價值取向,帶給我們的預期與感受也會不同。職業是我們一生賴以生存的土壤;對正在求職的大學生而言,職業與我們期望的認同、價值沒有太大的關系,只是一種區分,一種自我潛在嗜好的體現。老板可以住別墅,打工者同樣可以如此。唐俊今天的成就不是一般“老板”可以做到的,只是我們選擇了做什么,我們的選擇是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真正能做的、真正喜歡的、真正可以在此最大程度的發揮自我優勢及才能,這才是最最重要的。
談到我們想要的,可能會有許多,好多東西是現在想要的,好多東西是未來想要的,這也要做好一個區分。否則就會有矛盾、就會有沖突,就會失去我們的專注,失去了專注我們就會迷去方向感。迷失了方向就會浮躁、就會缺少動力;所以,拋開老板的面紗與光環,厘清方向、分辨出現時期想要的是什么,用最短的時間去積累知識、積累財富、積累資源,做一個真正不為員工打工的老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