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目的地營銷是一個新的課題。近年來,隨著營銷理論逐步導入景區經營管理工作,市場細分、定位戰略和4P營銷組合策略,已為國內眾多景區的營銷管理者所熟知,并在市場實踐中得到廣泛運用。然而,旅游目的地營銷還處于起步階段,如何開展行之有效的營銷傳播,有待我們在旅游實踐中積極探索。跟景區營銷相比,旅游目的地營銷有何不同呢?從策略層面看,景區營銷運用最多的是4P營銷組合策略,即產品(Prodnet)、價格(Priee)、渠道(Place)和促銷(Promotion)。這一策略選擇的思維基點,主要是從企業和產品出發的。雖然我們一直強調重視客戶需求,但滿足客戶需求的目的還是為企業獲取利潤。而旅游目的地營銷在這方面有了新的變化,就是要融合4P和4C,并且要更多的運用4C營銷組合策略。
4C營銷組合策略,簡單講就是以消費者為導向的營銷策略。其基本要素是:顧客(Consumer)、成本(Cost)、便利(Convenience)和溝通(Communication)。4C營銷組合策略如果成為旅游目的地營銷的策略選擇,意味著我們思考問題的出發點要從以景區為中心,轉向以游客為中心,把游客滿意度放在第一位。那么,旅游目的地營銷對4C營銷組合的策略運用,其必要性和市場可行性如何呢?我們對這兩種營銷組合策略做一個要素對比分析。
1、產品導向VS客戶導向
國內旅游目前經歷了觀光旅游和休閑旅游兩個發展階段。觀光旅游的營銷要領,是處理好景點和線路的關系。游客是沖著景點去的,旅行社是將景點串聯成線。觀光旅游的產品稀缺性和資源依賴性,決定了游客的消費選擇是有限的,消費行為是被動的,景區和旅行社處于強勢地位。比如團隊出行,導游旗搖到哪里,游客只能跟到哪里。在這樣的市場環境下,產品導向必然成為景區營銷的一種占優選擇。我們只要做好景區產品和服務,加強跟旅行社的合作關系,將景區納入旅行社的常規線路,就能使景區業績獲得增長。
進入休閑旅游時代,自駕游的自主性,使游客在旅游活動中逐步占據主動地位。自駕游的高度機動性,使“景點旅游”擴展為“區域旅游”。游客的關注重點,從景區產品品質上升為全程旅游體驗。在這種情況下,無論景區還是旅行社,只有以客戶為導向,跟蹤研究游客的實際需求,并根據游客的需求改進旅游產品,旅游營銷才能產生實際效益。
在未來,隨著帶薪休假制度的落實和航空業規模優勢的形成,我們將會走進度假旅游時代。從本質上講,旅游目的地營銷是跟遠程旅游和度假旅游結合在一起的。休閑旅游的基本特征是周末短期近途,高頻次和低消費。而度假旅游通常是中遠距離的長途旅行,游客的旅游時間長,旅游花費大,購買決策和消費心理較復雜。比如一個北方游客去海南三亞,也許會住在酒店呆上十天八天。而他到廣東,也許看了開平碉樓之后,晚上就去住海島,或者去泡溫泉。在這種情況下,旅游目的地營銷只做景區宣傳是不夠的,應以客戶為導向,貼近游客的需求,做好產品線擴展、品牌營銷、服務營銷、細節營銷和聯合營銷。
2、價格優勢VS成本優勢
在傳統的4P營銷組合策略中,價格策略是撬動市場的重要杠桿。就景區營銷而言,無論是觀光旅游產品還是休閑度假產品,以價格競爭促進銷售和擴大市場份額,都是一種常見的市場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