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企業:新加坡DC國際建筑事務所
管理秘籍:鼓勵剛剛從學校畢業的年輕人更多地去接觸不同的公司與環境,等他再回來時,對自己與社會都會有更清晰的判斷。
上午9時許,相當一部分上海小白領還奔波在上班途中,或正塞在延安路高架某個出口處的Taxi里急得冒冷汗,張逸(化名)卻可以緩慢喝完杯子里的咖啡,從容地提起公文包出門上班。而此時,他的包里裝著他近一個星期的工作任務——《萊姆。庫哈斯的作品與思想》。
在朋友們眼里,張逸所在的新加坡公司酷斃了,上班不用打卡,看書也能算做工作量!
興許正是公司迥然不同的管理方式和工作環境,讓離職后的張逸義無反顧地吃了“回頭草”。
與大多數80后一樣,張逸身上有著典型的“時代特征”。學習能力強,可塑性強,但是工作責任心不夠,做事浮躁,對公司的忠誠度也不算高。與大多數公司不同,張逸去了又回的這家新加坡公司,對“回頭浪子”保持了歡迎的態度。“我們鼓勵剛剛從學校畢業的年輕人更多地去接觸不同的公司與環境,等他再回來時,對自己與社會都會有更清晰的判斷。”在新加坡DC國際建筑事務所執行董事平剛眼里,要求員工對企業忠貞不二的年代已經過去。
80后的員工不像60、70年代的人更容易與公司建立感情,與其讓他口是心非地“忠誠”于公司,不如切實可行地幫助他找到自身的位置與職業理想。
80后進入DC國際后有些想不到的“餡餅”砸下來,比如你只要愿意認真學習,公司會酌情提供獎學金,支持進一步深造。并且這種支持沒有任何契約式的約束,“我們更在意你能學到什么,契約并不是留住人才的基本條件”。
另外一面,只要完成了手中的項目,可以自由安排學習時間,比如你可以連續一個星期甚至幾星期沒有做具體工作,但是你對某個業內話題進行關注與學習,甚至是看了幾本書,經過考察,仍然可以算做工作量。
在張逸這樣的“80后”員工眼里,DC國際是在離開校園以后,還能保留殘存夢想的地方。公司為你的成長付出時間與耐心,相比一些企業盲目強調的忠誠度來講,DC國際更強調個人職業理想的建立。這一點在“80后”員工中可謂深得人心,“我們并不單純地看重薪金、待遇等等,個人發展和提升空間也非常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