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什么時候開始,“營銷”這個詞泛濫成了社會語言。大到國家政府,談過別國的政治營銷,小到雞毛蒜皮,吃喝拉撒,不僅處處少不了營銷的影子,最重要的是眾人唯“營銷”而于心了。其實,這原本是一個經濟并不太強大的國家值得慶幸的事情,但可悲的是,很多甚至連什么是營銷的諸多分子,貌似一般的將“品牌”二字奉為神鷲,恨不能一句話說所有的詞語都能被“品牌”二字包圍才算是“高人”?!都說這個社會浮躁,只是沒成想,連營銷這么一件如此沉甸甸的事情居然也成了“浮躁”的宗親。
大言不慚,求職者談“品牌”
只要是和經濟、經營掛鉤的,現在的求職者毫不猶豫的就大談“品牌”。問其何為“品牌”,最終的回答也無非是一個廣告或者一個活動而已。帶著外來色彩的“品牌”二字把樸實的中國年輕人吹的暈暈乎乎,理論武器一大堆,落實到實際連鳥槍炮都算不上,終日捧著那些真大師或者偽大師的“品牌論”默念倒背,如此形式主義,來的何用?甚至很多人坦言“去企業面試一定要大談品牌這樣才能博得老板的歡心,因為老板都喜歡聽品牌”。所以,很多人工作了數年,依舊是沉浮于土,有些人憑著忽悠混上了某企業的市場工作,自殊不知,這樣美好的浮華是何等的悲哀。
自我崇拜,企業家談“品牌”
借著改革開放的春風成長起來,企業家們幾乎都是白手起家的建設了如今的產業。當初的堅毅,果敢,努力,任憑那一點都值得當下的人欽佩和學習,然而,怎么聽了點外來的思想就忘了該邁左腳還是右腳了呢?怎么約了幾個“術士”就愣是要鳥槍換炮揠苗助長呢?我們把品牌的成長分成七個階段,很多企業明明還在最底層的階段,怎么就自我崇拜,“品牌”之口而無休呢?誠然,品牌是企業發展的必然之路,更是中國企業走向世界的窗口,然盲目的自我崇拜,盲目的自我品牌意識不僅不能幫助企業健康成長,反倒會因為這樣的自我意識而走向死亡。尤其是對于地方企業,區域企業而言更是如此!渠道還沒站穩呢,做了十幾年連消費者的心理都還沒占據呢,談何品牌?
信息誘惑,輿論談“品牌”
其實說道底,之所以求職者,社會人和企業家如此對品牌二字感冒,信息和輿論的力量無可小覷。當封閉一下被打開,太多的信息來不及消化就被原班涌進,最終被大量的跟風和抄襲演繹的變了味道,品牌成了廣告的奴隸。甚至很多從事財經、經濟等相關行業的媒體人也開始紛紛轉型或者“受邀”進入企業,而最終卻因紙上談兵而不歡而散。
我們不能冤枉了任何一個,也不能姑息了任何一個,我們不能將中國的品牌之道盲目等同于國外,更不能將中國的品牌成長華異為經濟高速發展狀態下的驕狂體,人家做了百余年的品牌尚且都要掂量下行為舉止,我們剛剛幾十年,甚至幾年就更要看清自己的角色和力量。
品牌不是空中樓閣,更不是那些聽的讓人眩暈的詞語,品牌不是外來主義,更不是模具里可以長出鮮艷果實的,品牌是我們需要踏實建設,始終在消費者身邊和心理,不斷自我更新和進步,聯合一切可以聯合的力量,并且不與銷量孤立的。品牌在細節,在系統,在執行,在成績,在表現,在.....戒驕戒躁,“品牌”出口請謹慎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