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密封材料防水工程是對建筑物進行水密與氣密,起到防水作用,同時也起到防塵、隔汽與隔聲的作用。因此,合理選用密封材料,正確進行密封防水設計與施工,是保證防水工程質量的重要內容。
建筑密封材料的種類及性能
為了使建(構)筑工程中各種構件的接縫能夠形成連續體,并具有不透水性與氣密性,一般均需進行密封處理。因此,要求密封材料必須滿足以下三個條件:
第一,具有優良的粘結性、施工性、抗下垂性,使被粘結物之間形成防水連續體;
第二,具有良好的伸縮性,能經受建筑構件因溫度、濕度、風力、地震等引起的接縫變形;
第三,具有耐侯性、耐水性,在室外長期經受日照、雨雪寒暑等條件的作用下,能保持長期的粘結性與拉伸壓縮性能。
建筑密封材料分類
密封材料分為不定型密封材料和定型密封材料兩大類。前者指膏糊狀材料,如膩子、塑性密封膏、彈性和彈塑性密封膏或嵌縫膏;后者是根據密封工程的要求制成帶、條、墊形狀的密封材料。
建筑密封膏按材質分類:不定性材料和定性材料。
不定性密封材料包括:非溶劑型如硅酮系、改性硅酮系、聚硫化物系、聚氨酯系;溶劑型如硅酮系、丙烯酸系、丁基橡膠系;乳液型如丙烯酸系、丁苯橡膠系,均屬于單組分型。雙組分型分為硅酮系、改性硅酮系、聚氨酯系、環氧系。以上均屬于彈性型。非彈性型包括油灰、油性嵌縫材料(有膜型、無膜型)。
定型密封材料分為彈性型和非彈性型(密封墊等),非彈性型包括聚丁烯系、聚丙烯系、丁基橡膠系、橡膠瀝青系。彈性型包括聚氯乙烯系、氯丁橡膠系、氯磺化聚乙烯系、三元乙丙橡膠系、瀝青聚氨酯系。
不定型密封材料的應用已有100多年的歷史,最初是用天然材料制成的沒有彈性且性能較差的密封膏。到40年代,歐美等國利用天然和合成油脂以及樹脂之類膠粘劑和礦物填料配制成膏狀嵌縫材料,用來填塞建筑物構配件和框格之間的接縫,起到防水、防塵作用。但這類嵌縫材料為塑性材料,耐熱性、耐侯性能仍差且無彈性。60年代初,國際上的建筑向工業化、高層化、輕型化發展,以及采用大型玻璃及隔熱玻璃窗密封材料起節能作用,從而使建筑密封材料得到進一步發展。目前國外建筑密封材料發展趨向已由單一品種到多品種,由低檔向高檔發展。硅酮、聚氨酯、聚硫這三種密封膏由于性能優良、耐久性好,是具有較大市場的產品。
80年代,國外研究開發新型建筑密封膏又取得較大進展,如日本研制成功改性硅酮;美國研制成功聚氨酯--環氧密封膏、聚碳酸酯密封膏;聯邦德國開發了耐污染密封膏;前蘇聯開發了耐燃密封膏;日本開發了水溶脂密封膏、水溶膨脹密封膏、三元乙丙膠密封膏等。
我國在60年代初期,僅有一種以蓖麻由為基料的馬牌塑料油膏,后來由于缺乏原料,已不生產。60年代中期,研制以硫化魚改性的瀝青油膏和以煤焦油為基料的聚氯乙烯膠泥,得到大量推廣應用。70年代隨著建筑工業的發展,又出現了一批新的建筑密封材料,如以瀝青為基料,以廢膠粉、植物油及其下腳料為改性材料;以煤焦油為基料,以廢聚氯乙烯塑料、聚氨酯改性的密封材料。80年代初相繼研制成中、高檔密封材料,如雙組分聚氨酯、聚硫、有機硅、氯丁、丙烯酸酯及氯磺化聚乙烯等密封膏,全國有十多種品種,上百個生產廠家,但絕大多數生產的是改性煤焦油或改性瀝青的產品。
90年代初,我國建筑密封材料發展較快,生產比較穩定的廠家有150個,生產能力在500t/年以上的有38個;年產千噸以上的有27個。全國總生產能力8萬噸/年左右。全國建筑密封材料生產產品有24個,按年產量計算,高檔占2%-5%,低檔產品占95%以上。近一二年來,高檔密封材料發展較快,尤其是硅類密封材料應用有所發展,但總的消耗還較低。據有關部門對密封材料發展規劃建議,除發展改性瀝青油膏外,重點發展高、中檔密封材料,品種有硅酮、聚氨酯、聚硫、丙烯酸酯等密封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