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質量重點產品實物質量合格率從95%上升到98%以上,出廠合格率繼續保持100%,國家監督抽查合格率穩定在95%以上。獲得市級及其以上品牌產品從70個提高到120個以上,品牌產品銷售收入占行業銷售收入的比重從60%提高到85%以上。
上效益到2015年,行業主營業務利潤率提高到6%,規模工業企業新產品產值率提高到35%、全員勞動生產率提高到45萬元/人·年。
《規劃》要完成的首要任務是穩增長
沐華平介紹說,《規劃》的制訂緊密結合了當前國際國內形勢和重慶市實際,目前,重慶市材料工業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比較突出的是行業穩定增長壓力巨大。目前,鋼鐵工業盡管在一系列穩增長政策的刺激下在2012年上半年保持了去年同期水平,但下半年要實現持續增長的難度非常大。有色和建材行業盡管保持了平穩增長,但增幅一直在持續下滑。部分重點企業生產計劃達不到預期,如重鋼預計全年產值220億元,西鋁預計全年產值130億元,合計較年初計劃缺口達130億元。
此外,企業效益明顯下降、生產要素供應制約行業發展。
資金鏈緊張影響行業健康的情況也十分突出,由此可以看出,材料工業經濟下行壓力巨大,行業面臨著消化過剩產能、去庫存的艱巨任務。“因此,我們要把穩增長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穩增長需要與調結構、抓改革相結合。我們需要抓住經濟增速回落的有利時機,充分利用市場力量推動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強化創新驅動作用,促進產業升級,抓好節能減排,推進區域協調發展和集群發展。”沐華平說。
未來3年,重慶市將以滿足西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為重點,著眼于研制和開發高端新型材料,加大產業鏈垂直整合力度;著眼于新技術、新工藝的突破和應用,提升行業創新能力和效益;著眼于推動信息技術與行業的融合,提高產品質量和資源綜合利用;實現材料工業“上規模、上水平、上質量、上效益”。
《規劃》提出建立九大產業集群
沐華平介紹說,《規劃》提出了通過引進和自主創新發展相結合,建成“3+4+2”的產業集群,即鋁材料、新型建筑材料、玻璃纖維及復合材料3個國家級優勢產業集群,鋼鐵、銅、玻璃及深加工、鎂材料4個特色產業集群,以及水泥及制品、建筑及衛生陶瓷2個傳統產業集群,促進企業優勢向產業優勢的加快轉化。
據悉,其中鋁材料產業集群,到2015年園區產值將達到1000億元;圍繞新型建筑材料產業集群,重慶市將打造“中國套裝門之都”,形成全國最大的門業制造基地;在打造玻璃纖維及復合材料產業集群方面,重慶市將引導玻璃纖維產業為電子信息、汽車等主導產業配套。
此外,《規劃》還提出了解決困擾重慶市多年的本地配套率不足問題。長期以來,重慶市材料工業,特別是鋼鐵、有色金屬材料生產企業重視生產、建設、經營,輕視與下游行業用戶的協調合作,重視制造產品,輕視提供服務,與下游產業的融合程度低,產品研發、生產和應用環節的聯系不緊密。導致下游行業用鋼材產品升級緩慢、鋼鐵新產品找不到用戶。比如,重慶是全國第二大汽車生產基地,但是基本上本地沒有汽車鋼板和汽車用特殊鋼生產企業;高強螺紋鋼筋等一些生產技術成熟的高性能鋼鐵材料推廣應用緩慢。
上下游產業不能有效銜接,大大削弱了產業鏈競爭力。現代制造業的競爭某種程度上已經由單個企業間的競爭向產業鏈間的競爭演變,能否與產業鏈上的優勢企業建立長期穩定、互利共贏的合作關系成為企業謀求實現更高層次發展的關鍵因素之一。“我們認為,產業鏈的延伸是解決同質化競爭,緩解總量壓力的關鍵,是一個企業由大變強的標志之一。”沐華平說,為此,《規劃》強調企業要轉變服務理念、增強服務意識,建立與下游用戶、特別是本地用戶間的戰略合作機制,促進鋼鐵企業由鋼鐵材料生產商向服務商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