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
周立珍 中國建材報社財經部副主任 玻璃版主編
嘉 賓
劉志付 秦皇島玻璃工業研究設計院副院長
劉成偉 青島亨達玻璃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
張生運 沙玻集團董事長
李建紅 深圳格力爾玻璃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
趙 雁 洛陽蘭迪玻璃機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主持人:目前,平板玻璃存在著產能過剩的趨勢,這個現實讓很多人有點悲觀。十八大之后,新型城鎮化成為一個熱點,也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新的機遇。在這個背景下,玻璃企業新的增長點到底在哪里?
劉志付:面對新型城鎮化建設這個美好的前景,面對40萬億的巨大投資,對我們正處在發展困境中的玻璃企業來說,是一個難得的發展機遇。面對這個機遇,我們必須按照新型城鎮化建設、節能建筑、綠色玻璃提出的要求,優化產業升級,發展節能玻璃。我們再也不能走過去單純靠提高數量和規模增長的彎路,也不能再走低水平重復建設的老路。因為新型城鎮化建設是以節約、智能、綠色、低碳為原則的發展道路。據預測,每年光用在建筑上的玻璃,將增加到5.5億重量箱以上。中國去年的玻璃總產量才7.6億重量箱左右。
但是再大的市場空間,再大的市場需求,如果生產不對路的產品,也賣不出去。所以我們的過剩也只是結構性過剩。我們很多玻璃的品種,還有很大的缺口,比如高檔的電子基板玻璃、建筑玻璃、安全玻璃和汽車玻璃。總之,新型城鎮化建設,對玻璃行業來說,困境存在,前途光明。
主持人:劉院長說綠色節能玻璃在市場上應該大有可為。我們青島亨達玻璃的劉成偉董事長聽了肯定很高興,請問對此您有何補充?
劉成偉:在綠色節能玻璃里,目前世界上最新的技術,就是超過中空玻璃節能效果3倍以上的真空玻璃。中空玻璃是節能產品之一,這個產品在世界上已經有30多年的歷史,未來的節能玻璃是真空玻璃。
和中空玻璃相比,真空玻璃具有超薄、超隔熱、超隔音、防結露多種優勢,可用于比中空玻璃更廣的市場,比如汽車玻璃,真空玻璃比現有玻璃節能10倍。另外,真空玻璃可以用于現有建筑的節能改造,目前日本、韓國、歐洲已把真空玻璃作為節能建筑改造的重要產品。中國的老建筑接近400億平方米,其中95%都是不節能的。
作為真空玻璃的生產商,有機會為中國的節能減排計劃、為中國玻璃事業貢獻力量,我們感到責任重大。
主持人:剛剛劉成偉董事長說,真空玻璃是目前技術最先進的,對此你們有其他看法嗎?
趙雁:到目前為止,從全球來看,真空玻璃在市場上的推動是最成熟的,市場化運營效果最好。比如有些真空玻璃已經運用到意大利博物館的改造。
主持人:目前真空玻璃的價格如何?
劉成偉:真空玻璃兩塊玻璃之間的間隙只有0.15毫米,另外不是通過玻璃膠冷加工就可以完成,所以目前價格比較昂貴。但是亨達玻璃的價格也僅是日本真空玻璃價格的三分之一。
30年前,我們家里用的單層玻璃是15元,雙白中空的價格是150元。那時候大家也是這樣問,中空玻璃價格這么貴有市場嗎?但是,現在中空玻璃已經普及。如今,我們又對真空玻璃和中空玻璃比較,真空玻璃的節能效果是中空玻璃的3倍,壽命是中空玻璃的3倍以上,價格目前也是中空玻璃的3倍。
主持人:真空玻璃是否能在市場上既叫好又叫座,還有待更多的努力。沙河在整個玻璃行業中的地位是舉足輕重的,作為平板玻璃主要的產業集群之一,你們將如何找到玻璃新的經濟增長點來重塑玻璃的價值?
張生運:現在總說沙河的玻璃產能過剩,主要原因是前幾年玻璃產業的利潤過大,一個行業如果存在過高利潤的話,肯定有很多企業要進入,這是市場規律決定的。但是經過這些年的發展,市場逐漸成熟,保持一個正常利潤的同時也允許適量的過剩存在。
因為只有存在過剩,才能產生競爭,才能促進行業的技術創新,才能促進行業整體的向前邁進。所以說,過剩并不太可怕。關鍵是企業要保持冷靜的頭腦,要把技術創新、節能減排、品質提升放在首位。我們沙河包括政府、企業在這方面進行了很多反思。
另外,玻璃發展的出路還是在深加工這方面。目前沙河玻璃深加工率為30%多一點,我們的目標是把沙河玻璃的深加工率提高到50%。如果在50%以上,那么我們沙河玻璃行業的生存情況,包括對整個玻璃的市場情況都有很大好處。玻璃沒有其他產品能夠代替,但是玻璃可以替代很多其他建筑材料。我們要瞄準可以替代的產品,去拓展玻璃的其他用處,這也是消化產能過剩的一種方式。
主持人:沙河未來是發展玻璃深加工,這也是未來玻璃的增長點。但是玻璃深加工是一個很大的概念,目前沙河有什么值得分享的個案?
張生運:沙河目前深加工企業有400多家。前幾年剛起步的時候,投資規模都不大,差不多都是一兩百萬元,最多也不會超過1000萬元。但是最近兩三年,沙河深加工行業發生了變化,原來的小型企業,現在逐步向中型甚至大型玻璃深加工企業發展。比如我們現在的德金玻璃,建成了一個深加工的產業園,400多畝地,投資下來四五個億,德金公司的技術有自己獨特之處,還開發了很多新產品,如仿大理石。
主持人:我們將期待全新的沙河!格力爾主要產品是防霉粉,據說是第四代了。請李總來談談未來玻璃的增長點。
李建紅:防霉粉我是2008年開始做的,在這個行業中算是小學生,我的企業也比較小,但是能夠以小見大。
過去我們看玻璃表面是遠看,比如看后排的玻璃,多大的瑕疵在遠處看都覺得還挺好的,但是從近處看,可能會看出劃傷。目前我們是用放大鏡看,也就是說我們的產品需要在近處看來分出檔次。但是這個檔次的差別往往并不是在用材上的差異,也不在于成本的差異,而是管理上的差異。
比如ITO產業,實際上就是玻璃深加工產業。清洗的每一個槽,都要仔細檢驗查收。又比如我在天馬顯示屏工作的時候,從原料投入到產出有40多個工序,每個工序都有檢驗人員。但是我們的玻璃企業過去相對來說還是比較粗放,在這方面的意識也不是特別強,基本上是投入多少產出多少,中間很多過程都沒有。我認為如果從管理意識和管理質量兩方面來提升,我們玻璃企業還大有作為。
主持人:李總的意思就是向管理要效益,向管理要價值。其他幾位嘉賓也從技術、科研、營銷等方面來要價值。在過去的很多年,玻璃行業感覺是給人賣苦力的,1平方米的玻璃最低的是50元左右,最高的也就是80多元。其實玻璃的應用領域非常廣,但是為什么總給人是賣苦力的感覺,而不能賣出寶馬的價格?請趙雁從玻璃機械設備方面來談談,從設備方面如何給玻璃行業提供價值的支撐。
趙雁:從我們近幾年一直持續增長的自身發展特點來看,總結出經驗:一要比別人快半拍,二要做到差異化。目前玻璃行業似乎有點令人悲觀,但是實際上不過像生病的孩子,處于自我修復階段而已,并不會影響其成長、壯大。
中國那么多玻璃企業,應該從差異化入手。例如,最近幾年電子玻璃的需求量比原來大很多,高端汽車的全景天窗,以及農業蔬菜大棚等都屬于附加值很高的玻璃。所以,我們希望玻璃行業隨著經濟的發展,市值能夠再放大一些,占GDP比重更大一些。
主持人:長期以來,玻璃行業的民營企業比較多。民營企業的特點是單打獨斗,優勢是靈活,船小好調頭;弊端則是抗風險能力比較低,可能一陣風過來就吹得東倒西歪了。中小企業要想結束單打獨斗的局面,是不是可以學學水泥行業,形成一個強強聯合的聯盟,那樣是不是會發展得更好更快?
劉志付:判斷一個企業強不強從兩方面看。一,技術是不是最強的;二,管理和文化是不是最強的。在經濟危機面前,倒的往往是那些虛胖的企業,所以我們要做管理創新。另外我們還會和世界一流的公司就人力資源、市場部局以及組織結構等方面進行溝通,找到差距,把自己變強,這樣才能應付這個千變萬化的市場。
劉成偉:在中國,特別是民營企業,做玻璃的還沒有做水泥的賺錢,就是因為做水泥的集中度比較高。雖然玻璃比水泥復雜,需要用到很多裝備,反而沒有水泥賺錢,是因為中國做玻璃的加工企業,集中度太低,相互競爭太激烈,還給國外的客戶留出了差價的空間。甚至中國政府給企業的退稅政策,也被老外給占去。希望我們在座的同行,能夠整合聯合。沙河市的整合就是玻璃走向成功的一個模式。
張生運:我們沙河市走出了一條政產學研合作的創新發展之路,這幾年做得比較好也很有成效。我們和武漢理工大學合作的沙河玻璃研究院,是非常專業的技術研究院,這對沙河玻璃未來的發展起了關鍵的作用。相信經過我們幾年的努力,我們沙河能夠把科技作為第一推動力。
趙雁:我非常贊同聯盟模式!實際上國家正在推進這種方式。不管緊密的、松散的,到國家科技部爭取項目的時候,都有一些特殊的扶持政策,這是要鼓勵的。
李建紅:技術是第一推動力,我非常贊同。相信玻璃行業只要朝著這個方向走,就會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