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鋼企高管,還是行業協會負責人,都曾質疑這一數字的真實性,很多人認為這是個“難以完成的任務”。因為“五年削減6000萬噸”,意味著河北省要在不增加1噸鋼鐵產量的前提下砍掉至少20%的產能。
面對環保重壓以及需求不旺,一直自稱身在寒冬的鋼鐵企業再度喊出了減產口號,然而對于數年來越減越高的產能加上越虧越產的畸形心理,讓鋼鐵業的減產一說猶如“狼來了”,聽得多了也就很難再信了。不過不同的是,故事里狼最后真的來了,而現實中鋼鐵業可能會一直空喊下去。
近日,有報道稱,河北省五年削減6000萬噸產能的“傳言”終于成為現實。其實,這一消息自今年初就已傳出,只是在業界,不管是鋼企高管,還是行業協會負責人,都曾質疑這一數字的真實性,很多人認為這是個“難以完成的任務”。因為“五年削減6000萬噸”,意味著河北省要在不增加1噸鋼鐵產量的前提下砍掉至少20%的產能。
如果按照以往的慣例,當一個地方說要淘汰產能的時候往往會強調是“落后產能”,別看就加了兩個字,卻給自己留出了巨大的輾轉騰挪空間。鋼企可以一邊淘汰落后產能,一邊新建“先進”產能,里外里鋼產量不減反增。如果再算上各種謊報、瞞報的數據,中國鋼鐵巨人就在不停虛胖的過程中越來越不堪重負。從世界鋼鐵協會最新公布的數據也可看出,8月全球粗鋼生產同比增長5.2%,但中國的產量同比增加12.8%。
也許有人會說,別老拿舊眼光看人,鋼企今年上半年在高產的情況下業績也好得出人意料。確實,33家上市鋼企的中報顯示,22家鋼企盈利。這與去年同期近九成虧損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殊不知部分鋼企正使出了“輸血式盈利”的障眼法。
有不少業內分析師甚至鋼企人士都承認,除去各種會計手段,上市鋼企扭虧的背后,還有著各地政府的財政補貼。以凌鋼股份為例,今年上半年其實現凈利潤0.37億元,與去年同期虧損2.32億元相比,同比增長115.92%。而扭虧的原因正是數億元的政府補貼。
一邊超出自己消化能力拼命生產,一邊虧損了還有人伸出援手,換成誰都會干勁兒十足。其實,如果只是關乎鋼企盈利狀況倒也不用這么擔心,大可以放到市場競爭中去大浪淘沙。但事實上,如果整個行業進入了病態的發展軌道則將十分危險。病入膏肓需刮骨療毒而非輸送養料,真正落實減產也許就是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