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開始轉向供給分析
2013 年,我們從率先經歷產能市場化調整的鋼管、農藥、鉛酸電池等傳統行業中看到了希望之光。當持續籠罩在首都上空的霧霾天氣迫使政府著手解決污染問題之時,環保有可能成為倒逼鋼鐵產能迅速出清的契機,市場也將更多注意力轉向供給分析。
紡織與鋼鐵:雷同的困境,交錯的時空
從就業、經濟、稅收等方面的貢獻來看,當前鋼鐵行業與1998-2000 年的紡織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而且兩者均面臨類似的困境:產能嚴重過剩但因地方主義保護退出受阻。紡織工業產能迅速出清的經驗無疑將是鋼鐵路徑的歷史明鏡。
以紡織為鑒:利益邏輯與國企改革
1998-2000 年紡織業能夠實現產能快速退出的根本原因在于行業自身盈利急劇惡化,導致地方政府在紡織工業領域入不敷出。當維護一個舊秩序的成本高于從舊秩序所獲得的利益時,既得利益者也會加入改革的行列。而1998 年淘汰落后的效果如此顯著,直接觸因在于新政府強勢主導的國企股權改革和三年扭虧目標。來自中央層面政治、經濟的措施有效攤薄了地方政府承擔去產能的經濟和政治成本,從而加速了紡織工業落后產能的去化。
悉鋼鐵興衰:仍舊地方之本,產能依然受困
目前鋼鐵行業尚不具備類似紡織工業產能快速出清的政府經濟邏輯,即地方政府保護和維持當期鋼鐵產能依然能夠帶來顯著的經濟、社會和政治利益。另外穩定的環境下也缺乏的觸發因素:1、在國企可能最為輝煌的時期,指望中央推行類似1998 年大刀闊斧式改革直接關停產能的概率不大;2、鋼鐵乃唐山、河北經濟之本,環保核查遭遇強烈的地方保護最終演化為相互妥協的漸進過程。
中國式漸進去產能
紡織工業去產能的經驗表明,只有系統接近崩潰邊緣,休克式療法才會登上舞臺,這與中國漸進式改革的步調一致。對于經濟增長、就業貢獻和稅收來源仍有顯著意義的鋼鐵工業,我們尚未觀察到政府因為環保或其他問題而永久關停其產能的跡象。行政主導快速去產能的條件尚不成熟,而市場化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供給壓力將長期抑制鋼價和行業表現。因此,繼續維持行業的“中性”評級。建議關注符合轉型方向的下游細分領域龍頭公司,如玉龍股份、常寶股份、久立特材。